進攻與防御思想
從目的而言,進攻具有占領的積極的目的,而防御則是具有消極目的的據守。防御是對進攻的抵御,是在等待下一輪的進攻。進攻與防御這兩個概念構成了邏輯上的對立,互為補充,并高度關聯。為此,《戰爭論》辟出專門章節,用較大篇幅對兩者展開了論述。
(一)防御理論
克勞塞維茨認為防御的目的是據守,比奪取容易。他指出,“防御這種作戰形式就其本身來說比進攻這種作戰形式強”,“即使是最喜歡靜的統帥,也仍然認為防御是較強的作戰形式”,并通過對進攻和防御在戰術范圍的比較,得出“防御者比進攻者更能通過各種猛烈程度和各種樣式的襲擊出敵不意”的結論。在將進攻和防御放在戰略范圍內進行比較時,克勞塞維茨從地利、出敵不意、多面攻擊、戰區的有利作用、民眾的支持和對精神力量的利用這六個方面逐一剖析。
關于防御的手段,除了后備軍、要塞之外,還應包括民眾、民眾武裝和同盟者??藙谌S茨犀利地指出:等待是防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優點,但戰爭中的等待不是絕對的,不只是單純的忍受,而是由等待和行動這兩個性質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在防御會戰中也含有從戰術上來看屬于進攻的會戰。要塞是防御的首要和最大的支柱,其設置很有講究,要有作為安全保障的倉庫;用以保障富庶的大城市的安全;作為真正起作用的封鎖堡;作為戰術上的依托點;作為兵站;作為弱小的部隊或敗退的部隊的避難地;作為抵擋敵軍進攻的真正的盾牌;用以掩護廣大將士的舍營地;用以掩護沒有軍隊防守的地區;作為民眾武裝的中心;用來防御江河和山地等功能。堅固的陣地和營壘是天然條件與人工加強相結合的產物,筑壘防線需要強大的火力進行掩護和配合;筑壘陣地需要借助地形障礙使營壘無法接近或難以接近;要塞附近的營壘與要塞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起著堅固陣地的作用。對側面防御、山地防御、江河防御、濕地防御、森林防御、單線式防御等重要的防御手段,克勞塞維茨結合豐富的戰例細致說明了其基本條件和實戰運用。
(二)進攻理論
一種進攻手段是隨著一種防御手段的出現自然而然地出現的。從進攻與防御的關系看進攻,是克勞塞維茨解讀進攻的重要方法,這也是《戰爭論》之所以先論防御,后論進攻的原因。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不斷同防御交錯著的。因為進攻行動不可能連續不斷地一直進行到底,中間必然有需要防御的緩沖階段;再者,進攻的軍隊行進中也需進行自我的防護。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戰爭中的進攻行動,特別是戰略上的進攻,是進攻和防御互相交替和結合的過程。戰略進攻的目標一旦達成,進攻停止便轉為防御。在進攻會戰中,追擊是整個行動不可或缺的部分??藙谌S茨詳盡論述了渡河、對防御陣地的進攻、對營壘的進攻、山地進攻、對單線式防線的進攻、對濕地和森林的進攻、對要塞的進攻、對運輸隊的進攻、對舍營的進攻等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并點明了入侵戰爭的根本的性質就是進攻。
(三)戰爭計劃
克勞塞維茨深受德國古典哲學及西方哲學傳統的影響,提出了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這兩個概念。他特別指出:“戰爭的形態不僅僅是戰爭的純概念決定的,而且還是包含和摻雜在戰爭中的其他一切,即各個部分的一切自然惰性和阻力、人的不徹底性、認識不完善和怯懦決定的。戰爭與戰爭所具有的形態是從當時起主導作用的思想、感情和各種關系中產生的,我們必須抱這種看法。如果我們不想脫離現實,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甚至具有絕對形態的戰爭,即拿破侖所進行的戰爭也是這樣?!痹趹馉幍慕^對形態中,一切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引起的,一切都取決于最后的結果。
從概念來看,戰爭目標就是打垮敵人。如果不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軍事行動的目標只能有兩種:一是奪取別國的一部分國土,二是保衛本國的國土。戰爭只不過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東西??藙谌S茨甚至十分明了地說,“我們首先應該根據由政治因素與政治關系產生的戰爭的特點和主要輪廓的蓋然性來認識每次戰爭”,政治目的對戰爭目標具有天然的影響。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劃需要貫徹兩個主要原則,第一是把敵人的力量盡可能歸攏,并集中重點打擊;第二是速戰,不停頓,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