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杰出的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著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第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妒酚洝芬还惨话偃?,五十二萬余字,記人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到西漢中期的武帝,囊括大約三千年的歷史?!熬刻烊酥H,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識、精湛的編纂體例,開創了中國的歷史學,并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章。
一
《史記》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自傳。在這篇自傳中,司馬遷將其始祖追溯到顓頊時代的重、黎。顓頊任命南正重主管有關天的事務,任命火正黎主管有關地的事務。世代相傳,歷經唐、虞、夏、商,到周宣王時成為司馬氏。司馬氏世代任周朝史官,到東周惠王、襄王時去周適晉,此后便分散在衛、趙、秦等國,司馬遷便是居秦一支的后裔。秦惠文王時,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錯伐蜀有功,做過蜀郡守。秦昭襄王時,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武安君白起部將,與白起攻打趙國的長平,坑殺趙軍,后與白起被逼迫自殺。秦始皇時,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曾任主鐵官。至漢初,司馬昌之子司馬無澤做過長安街市的市長。司馬無澤之子司馬喜曾任五大夫。司馬喜之子司馬談為漢太史令,掌天官,重操祖業,他便是司馬遷的父親。
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精通天文歷法、陰陽順逆,崇尚黃老之學,謹奉太史職守?!蹲孕颉匪d《論六家要旨》精辟闡述陰陽、儒、墨、法、名、道德六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對前五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唯獨對道家推崇備至,試圖以道家融合諸家。司馬談的學識、思想和修撰史書的宏愿對司馬遷有著巨大的影響。司馬遷追溯其“世序天地”、“世典周史”的古老家世,落腳點便在于父子重操祖業,以繼承孔子修《春秋》自詡,這是他頑強著述的主要動力之一。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一般認為,他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他的一生大致與漢武帝相始終。
司馬遷的表字、生卒年俱不見于《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字“子長”見于揚雄《法言·寡見》,生年至今有兩說?!蹲孕颉分姓f:“(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司馬貞《索隱》引《博物志》說:“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彼抉R談卒于元封元年(前110年),三年后為元封三年(前108年),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則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蹲孕颉氛f:“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張守節《正義》案語說:“遷年四十二歲?!碧踉?前104年)司馬遷為四十二歲,由此上推四十二年,則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兩種說法相差十年。近代的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提出中元五年說;1944年,李長之的《司馬遷生年為建元六年辨》提出建元六年說;1955年,郭沫若的《太史公行年考有問題》也持建元六年說。此后兩說并存,文史教科書多采用“中元五年說”。王國維認為司馬遷的卒年難以考證,“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也”,便成了沒有定論的定論。
《自序》云:“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睋f龍門為大禹治水所鑿,《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語,司馬遷樂于自稱。黃河龍門在今陜西韓城市與山西河津縣交界之處,司馬遷便誕生于陜西韓城市。少年司馬遷曾在這里耕作放牧,誦讀古文,稟受天地自然的精華。奇險靈秀的長江西陵峽畔產生了偉大的屈原,雄渾壯美的黃河龍門之濱孕育了偉大的司馬遷。
司馬遷誦讀的古文(籀文),有《左傳》、《國語》、《世本》、《尚書》、《春秋》等書。他既能誦讀古文,今文(隸書)自當通曉。文中當有不少疑難,所以后來求教于孔安國、董仲舒?!稘h書·儒林傳》說:“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薄蹲孕颉逢U釋《春秋》宗旨,稱“余聞董生曰”,裴鈒《集解》引服虔曰:“仲舒也?!边@兩處明文記載司馬遷與董仲舒、孔安國的關系,不過求教問故而已,并非正式的師徒授受?!妒酚洝?、《漢書》條列經學源流,并沒有提到司馬遷師承何人。所以,可以認為司馬遷是自學成才,正如孔子之無常師。然《史記》闡釋《春秋》多按照公羊派的釋義,引用《尚書》多采古文家之說,表明董仲舒、孔安國對司馬遷影響極深。
二十歲的司馬遷已是深養厚蓄的飽學之士,于是他“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這次游歷足跡遍及長江、黃河流域。此后,司馬遷做了郎中,常常隨駕巡行,游歷頗多。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遷三十五歲,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過邛、笮、昆明。司馬遷的游歷對寫作《史記》影響極大。他實地考察,印證古籍的記載;搜集資料,彌補文獻之不足;瞻仰古跡,憑吊前賢,引發對先哲的無限崇敬;接觸現實,體察疾苦,激發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觀覽名山大川,奇景異物,陶冶性情,激發靈感,抒發胸懷而為文,形成雄深雅健,逸氣縱橫的風韻。所以后人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來贊譽司馬遷的成就與淵源。
司馬遷出使巴、蜀歸來,便在洛陽接受了父親的遺命。司馬談臨死之前拉著司馬遷的手諄諄告誡:“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并說,完成論著便盡了最大的孝道!司馬遷俯首流涕回答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司馬談逝世之后,三十八歲的司馬遷果然繼任太史令。于是“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整理史書記載及國家藏書,準備寫作。繼任太史令的第五年為太初元年(前104年),四十二歲的司馬遷倡議主持了太初改歷,使用《太初歷》?!短鯕v》很精確,后世除極少數王朝外,歷代都沿用這一歷法。此后,司馬遷正式投入《史記》的著述。
司馬遷并不是奉詔修史,無意為當朝粉飾升平,歌功頌德。他的著述是要“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司馬遷抨擊漢武帝的政治,揭露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的愚蠢,因而觸怒漢武帝,漢武帝遲早都會迫害司馬遷?!?a href="http://www.tradeshowscentral.com/sanguoweijin/" target="_blank" id="hk-link-color">三國志·王肅傳》云:“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后遭李陵事,下遷蠶室?!边@與《西京雜記》《漢書舊儀注》記載相似,是漢魏學人的可信之說。今本《史記·孝武本紀》抄自《封禪書》,多寫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不失原意。
天漢三年(前98年)司馬遷四十八歲,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李陵事件始末,詳見于《漢書》的《李廣傳》和《司馬遷傳·報任安書》。漢名將李廣之孫李陵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獨率五千步卒,遭遇匈奴八萬騎兵,浴血奮戰,兵敗投降,“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蘗其短”。司馬遷與李陵素無交往,觀其為人,察其形勢,認為李陵是不得已而降,“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于是稱說李陵之功,為之辯護。漢武帝大怒,以為司馬遷詆毀李廣利,授意獄吏定司馬遷為誣罔君上的死罪。司馬遷“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為了完成偉大的著述,被迫接受宮刑,肉體和精神被嚴重摧殘。蒙受奇恥大辱,迫使司馬遷重新審視現實。這災難不僅磨礪了他發憤為作的意志,而且增強了著述的批判精神。
司馬遷出獄后,被任命為中書令。他忍受著極端的痛苦與憤懣,完成了《史記》的創作。
二
《史記》產生于儒學獨尊的西漢中期,起初“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并未即時流傳于世。楊惲為昭帝丞相楊敞之子,自幼喜讀外祖父司馬遷之書,他是《史記》的第一個傳播者。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或徑稱《太史公》。書中多次出現“史記”一詞,都是泛指史書記載。直到唐朝編撰《隋書》才正式把《史記》列為書名。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與《自序》相符?!稘h書·司馬遷傳》云:“十篇缺,有錄無書?!比龂喝藦堦套ⅲ骸斑w沒之后,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薄蹲孕颉肺哪┧抉R貞《索隱述贊》亦云:“惜哉殘缺,非才妄續?!边@位褚先生名少孫,是西漢元帝、成帝年間的博學之士。他崇拜司馬遷,珍愛《史記》,為續補《史記》缺文,多方搜集資料,盡量揣測原意。凡續補之處大都標明“褚先生曰”,容易識別。續補內容基本符合原意,文辭筆法也有可觀之處,如《滑稽列傳》的“西門豹治鄴”就頗為精彩。續補之文雖與原著存在差距,但也并非不可讀。
《史記》的注釋始于六朝而盛于唐。舊注流傳至今者唯三家最為著名:劉宋裴鈒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三家注原本分別流傳,北宋時合為一刻,將注釋散列于正文之下。三家注雖然體例相近,但內容各有所長,《集解》廣征博引,《索隱》探幽發微,《正義》詳于地理,然而疏解正字始終是各家的重點。三家注補充了大量史料,糾正原著舛誤,且《索隱》、《正義》對《集解》、《正義》對《索隱》,都有不少補充和糾正。三家注雖有不少缺點錯誤,但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史記》的一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妒酚洝肺弩w是一個完整系統,明確分類,彼此互補,相得益彰。十表是國家大事記,有世表、年表、月表之分,明確劃分歷史階段,扼要概括歷史內容,創立了統計學的歷史文體。八書是文化、經濟諸項的分類史,包括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全面敘述了各種社會制度的發展變革。本紀、世家、列傳屬于人物傳記。本紀記帝王,世家記諸侯,列傳記帝王、諸侯以外的名人。司馬遷重視客觀事實,名號并非唯一的劃分標準。項羽、呂后實際行使帝王之權,因而立為本紀;孔子定六藝垂儀后世,陳涉反暴秦首難有功,因而把孔子和陳涉并立為世家;漢惠帝仁弱如傀儡,雖在位七年,《史記》也不予專載。這是求實精神的體現,與愛憎褒貶沒有必然的聯系?!妒酚洝肺弩w以本紀和表為經,以書、世家和列傳為緯,交織成疏密有致的歷史網絡,縱向貫通西漢以前各個歷史時代,橫向統攝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種行業,反映的社會面極其廣闊,因而《史記》既是以人物為中心的通史巨著,又兼具百科全書性質。
先秦時代的史書有文誥、編年、國別、譜諜等體例,司馬遷的《史記》不但廣泛運用了先秦史書的材料,而且適當借鑒了先秦史書的體例?!妒酚洝肺弩w有創新有變革,創制多于因革。系統的紀傳體顯示出非凡的優越性,先秦史書諸體便相形見絀,效仿《史記》者遂日益增多?!稘h書》、《后漢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魏書》等,雖對《史記》五體有所變革,但全用紀傳體。唐代國勢強盛,文化繁榮,初唐時期就在禁中開設史館,修撰前朝國史。所修晉、隋之間的八部史書,也全用紀傳體,從此紀傳體便成為歷代正史的固定體例?!端鍟そ浖尽吩O立史部,以《史記》為正史之首,自此宣告了《史記》對《春秋》的獨立,確定了《史記》在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妒酚洝分笇Я酥袊陙碚返男拮?,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逐漸溶為洋洋大觀的二十四史,近三千八百卷,是世界史著海洋中最長的,而《史記》首開其先。
三
司馬遷生活于諸子思想大融合的氛圍中,自幼深受儒、道思想的熏陶,他的“一家之言”具有非儒非道,亦儒亦道的特征,這一特征貫穿于整部《史記》的內容。司馬遷的政治思想體現為儒道互補:向往大同世界,排斥小國寡民;推崇無為而治,摒棄繁文縟禮;融合儒道尚德精神,抨擊漢武帝諸項弊政。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說:“何謂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薄抖Y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薄洞呵铩返淖谥际亲鸪缃y一,儒家的理想是大同世界。戰國晚期儒者基于封建宗法思想,為新的統一提供依據,遂記載自黃帝至周代諸侯姓氏世系,編成《帝系》、《五帝德》。司馬遷擇其雅言,寫入《史記》,用同一血統說將華夏各族統一于黃帝旗幟之下,熱情描述堯舜禪讓,以十二本紀為綱,統理上下三千年,擴充發揚了大一統精神。春秋五霸爭奪盟主,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秦始皇兼并諸侯,漢武帝推恩削藩,是追求和維護統一,司馬遷皆予以肯定;漢初功臣造反,惠帝時諸呂篡權,景帝時吳楚七國作亂,武帝時淮南衡山謀叛,是醞釀和制造分裂,《史記》皆予以譴責;揣測項羽為舜之苗裔,宣揚劉邦是龍的傳人,表明他們都可以統一天下。
《貨殖列傳》序云:“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赜么藶閯?,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道家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實質是分裂倒退到原始社會。司馬遷指出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于當世行不通,顯然是對道家政治理想的批判。
然而,司馬遷卻極力推崇黃老無為而治的政治方略:尚簡易,黜繁縟;貴卑議,忌深文?!肚乇炯o》記載由余論治,將中國之亂歸咎于詩書禮樂法度,贊賞戎夷之治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魯周公世家》比較齊魯之治,太公因俗簡禮,伯禽變俗革禮,周公于是有“北面事齊”之嘆?!洱R太公世家》表彰太公之治,順應自然,發展經濟,人民歸附,蔚為大國?!豆荜塘袀鳌贩Q譽管仲之治,論卑易行,因俗為政?!耙虻湺鵀楦?,轉敗而為功”?!爸柚疄槿?,政之寶也”。順應自然規律,貫穿辯證思想,正是黃老特征?!都赤嵙袀鳌分械募橱鍪屈S老學派的典型,武帝時的持不同政見者,也是司馬遷的代言人。汲黯正直少禮,清靜無為,揭露公孫弘、張湯之流的奸詐殘忍,面責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切中要害,淋漓盡致?!缎⑽谋炯o》刻劃理想的有德之君,文帝無為而治,兼具民本思想,是儒與道政治方略的結合?!犊鬃邮兰摇烦錆M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意,但卻借助晏子批評孔子的繁文縟禮,謂“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恰與《貨殖列傳》批評老子相映成趣。這些顯然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酷吏列傳》序云:“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鲜戏Q:‘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彼抉R遷并引孔子、老子兩家,求同存異,以尚德觀點為理論依據,抨擊漢武帝的四大弊政:尊儒、重法、興戰、爭利?!堆袅袀鳌分械难舴盥氀?,不尚威嚴,便民安民,惠愛百姓,恰與酷吏形成鮮明對比?!队蝹b列傳》序引莊子放論:“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仁義存?!彼喝ギ敵搨蔚娜鍖W裝飾,推許閭巷布衣之俠,“捍當世之文網”,寄意深遠。司馬遷還將陳涉起義與湯武伐桀紂、孔子修《春秋》相提并論,顯示出順民心反暴政的儒家精神,即孟子所謂“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司馬遷的哲學思想體現為儒道互補:主導方面是道家的宇宙觀和樸素辯證法,總體意識未能擺脫春秋公羊學。他融合儒道人生哲理,形成了更為進步的人生觀。
《論六家要旨》認為自然萬物起源于混混冥冥的元氣,元氣產生萬物之前沒有一定的名稱?!胺踩怂呱褚?,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
《史記》力求用人事說明人事,力避用天道解釋社會?!俄椨鸨炯o》引老子觀點批評項羽“自矜功伐”,指出“天亡我”之說極其荒謬?!恫牧袀鳌穼Α疤斓罒o親,常與善人”之說提出質問:“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蒙恬列傳》認為蒙恬錯在阿意興功,苦毒百姓,“何乃罪地脈哉”!《封禪書》和《貨殖列傳》是兩篇閃爍著唯物主義光輝的杰作,前者以紀實的手法,揶揄的筆調,諷刺鬼神之道的荒誕和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的愚蠢,實則宣揚無神論;后者夾敘夾議,完全撇開有神論,單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闡釋社會現象,在社會歷史觀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然而司馬遷的哲學思想與儒家春秋公羊說有不解之緣,始終存在著唯心的一面?!短旃贂烦3⑿窍笈c人事相比附,認為某些星辰的出現和變化會造成人類的禍福?!妒酚洝酚胁簧偕耢`怪異的描述?!妒酚洝访坑鲭y以解釋的歷史現象,便歸于天命:“此非天哉!”“此亦天授!”“豈可謂非天乎!”表明司馬遷雖然力圖反對天道論,但始終未能擺脫天人之學。
司馬遷鄙視漢儒的勢利,不取莊子的消極,其人生觀的主旋律及是先秦儒家積極進取的陽剛精神,而以黃老抱樸守拙的陰柔特質為基調,講究以進取為前提的謙讓,是一種有機的結合。
司馬遷的進取精神體現在崇尚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落腳為一個“名”字。陳涉首難,“死即舉大名耳”;伯夷死義,“得夫子而名益彰”;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伍員“隱忍就功名,名垂后世”;信陵君禮賢下士,“名冠諸侯”;藺相如退讓廉頗,“名重泰山”;刺客荊軻等“不欺其志,名垂后世”;游俠郭解等“修行砥名,名不虛立”。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也因為牢記著孔子遺訓:“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司馬遷提倡謙虛退讓,反對自矜功伐,注重于一個“讓”字?!妒酚洝肺弩w開宗明義之篇俱以“嘉讓”為主題?!段宓郾炯o》堯舜禪讓,《吳太伯世家》太伯、仲雍、季札讓位,《伯夷列傳》中的伯夷、叔齊讓國,《三代世表》《禮書》也以讓為先,這就奠定了臧否人物的基調?!妒酚洝繁碚醚簟安环ス︸婺堋?,游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肯定曹參、張良、陳平等人明哲保身,批判殷紂、秦始皇伐功矜能,指責項羽、韓信自矜功伐,都是這種基調的反響。
司馬遷的生死觀也體現為儒道互補。司馬遷既重視生命的存在,更重視生死的意義,以實現人生價值為原則,不為節操而死,不為天年而生,主張生則頑強,能屈能忍,發憤為作;死則壯烈,死得其所,視死如歸。這種生死觀在評論伍子胥、藺相如、魏豹、彭越、季布、欒布時闡述得精辟而透徹,而他自己更以西伯、仲尼、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及《詩經》作者發憤為作的事例鞭策自勵,完成《史記》的創作,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司馬遷的生死觀比儒、道兩家的生死觀更為進步。
四
秦漢時期文學的概念很籠統,或泛指學術或特指儒學。司馬遷為文學家屈原、賈誼、司馬相如等人立傳,收錄評論他們的文學作品,形成了卓越的文學觀。他注意到文學具有諷喻、教化、怨刺等功用,認為作家的人格和作品的風格具有統一性,提出了著名的“發憤為作說”。司馬遷以畢生精力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形成了明晰的美學意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妒酚洝肪哂嘘杽?、悲壯、樸拙、含蓄之美,富于濃郁的悲劇氣氛和抒情色彩,其傳記文學的藝術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人生是一幕悲劇,人生悲劇促使他嚴肅地探求歷史人物在社會中的處境和作用,面對災難和死亡作出哲學和藝術的思考,提煉出深刻的悲劇主題?!妒酚洝分械谋瘎∽髌烦^三分之二,悲劇人物達一百多位,其余的作品和人物也程度不同地具有悲劇色彩,一些大規模屠殺和集體自殺雖著墨不多,卻有力地點染了悲慘的歷史背景,《史記》確是一部悲劇總匯。
《史記》中的悲劇以謳歌悲劇英雄為主,與司馬遷人生哲學中崇尚“三不朽”的主旋律極為契合。這些人物都有悲劇性的人生經歷和慷慨悲壯的英雄氣質,而且都是悲慘的結局,或自殺,或被殺,或屢遭坎坷,抑郁而終,充分體現出悲壯之美。其中有的重在立德,堅守高風亮節,以某種道德理想支配生死,如伯夷、叔齊、孔子、屈原,以及下層社會的刺客、游俠;有的重在立功,才力超群,功勞蓋世,遭受誣陷迫害或因自身某種失誤而演成悲劇,如商鞅、吳起、韓非、李斯、白起、蒙恬、陳涉、項羽、韓信、黥布、李廣、周亞夫等;重在立言者即《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所列舉的發憤為作的人物,有的兼具立德或立功,為司馬遷引為楷模。這些悲劇的深刻意義在于留給人們的是壯烈、奮起、深思和升華,而并非悲哀和消沉。
《史記》中的悲劇,既刻劃悲劇英雄,也描寫平庸無奇的犧牲品。晉太子申生受驪姬之讒而自殺,衛公子壽與太子伋爭死,呂太后時戚夫人受嫉恨而慘遭凌遲,趙王如意被毒死,趙王友被餓死,趙王恢被逼迫自殺,景帝時廢太子臨江王榮被逼迫自殺,武帝時田羛弄權害死竇嬰和灌夫,鉤弋夫人因其子立為太子而遭殺害,等等,人物無奇而事有可悲。此類悲劇的深刻意義在于撕去溫情脈脈的倫理面紗,充分揭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的本質,以啟迪人們的深思?!缎l康叔世家》論贊云:“或父子相殺,兄弟相滅,亦獨何哉?”啟迪深思之意溢于言表,并且具有悲劇的審美意義。
此外,《史記》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司馬遷是一位情感豐富的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史記》是震古鑠今的史詩,也是憤激郁勃的抒情詩。情感是司馬遷的本質,《史記》是情感的渲泄。
詩有詩的韻律,外在的韻律是抑揚和葉韻,內在的韻律是情緒的消漲。激蕩于《史記》的內在韻律,是渴望君臣相和、維是而安的理想美政,痛恨酷法淫威、蠅營狗茍的社會現實;《史記》是企慕禮賢下士、虛己求賢的君子風范,所以司馬遷唾棄趨炎附勢、爾虞我詐的小人行徑;《史記》歌頌豪邁進取、不矜功伐的仁人志士,悲憫懷才不遇、慘遭厄運的英雄俊杰。感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愁郁幽思,則直與《離騷》媲美?!妒酚洝吠庠诘捻嵚杀憩F為多種抒情方式。敘事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為《史記》特點之一。寓論斷于敘事,借助人物議論評判,字里行間顯出作者鮮明的愛憎。寄寓較多的作品則夾敘夾議,直抒胸臆?!妒酚洝分械摹疤饭弧被驗樾蚧驗橘?,抒情性很強,往往是文眼龍睛所在,其他史著亦笑顰學步,卻不能如太史公之匠心任氣,言出肺腑?!妒酚洝烦R贸o似的短詩,描繪演唱的情景,聲情并茂,情景交融,更增抒情色彩。伯夷、叔齊的《采薇歌》、荊軻的《易水歌》、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和《鴻鵠歌》、劉徹的《瓠子歌》、趙王劉友的《餓死歌》、朱虛侯劉章的《耕田歌》等,皆為此類。這些詩歌多為司馬遷“筆補造化,代為傳神”,也是一種抒情方式。
人物刻劃是《史記》傳記文學最為重要的藝術成就,也充分顯示出司馬遷的藝術天才?!妒酚洝酚涊d歷史人物,必須本著歷史的真實。司馬遷慎重甄別史料,嚴格尊重史實,勤于實地考察,勇于秉筆直書,懲惡不避人主,揚善不遺匹夫,作品選材精當,剪裁合理,力求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人物的本質性格。為統一主題和形象,兼顧避諱與疾惡,減少重復敘事,《史記》常使用“互見法”。利用各種事例進行對比,文筆凝煉精彩。
實錄中的虛構使《史記》具有小說因素,虛構的動作細節和人物語言增強了作品的故事性、戲劇性,同時也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妒酚洝分屑毠澨摌嬵H多,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小事特寫,作為明題點睛;二是大事細寫,使之生動傳神?!独钏沽袀鳌酚^鼠論鼠,顯其功名欲望;《酷吏列傳》捕鼠劾鼠,見其酷吏本色?!读艉钍兰摇穼戂苌线M履,《陳丞相世家》寫社宰分肉,《淮陰侯列傳》寫胯下之辱,皆以微事置傳首,彰其志而明其性?!度f石列傳》寫石奮家風,石建書馬,滿臉惶恐;石慶數馬,一身恭謹,都是點睛之筆?!陡咦姹炯o》寫廣武對峙,劉邦數項羽十罪,項羽射劉邦一箭,“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充分展現出劉邦的沉著老練?!痘搓幒盍袀鳌分许n信欲為假王一節,張良、陳平躡足耳語,劉邦罵而悟,悟而復罵,將四人機心刻劃得維妙維肖。這些都是大事件中的細膩描寫,這種描寫最能展示人物的個性。某些細節描寫兼有夸張,如《項羽本紀》中寫樊噲“睼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等,都寫得極為生動。
細節描寫常與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密不可分。項羽看見秦始皇,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劉邦看見秦始皇,喟然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陳涉與人傭耕時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一樣,語言卻有外露、含蓄、隱晦之別,細致地表現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劉邦曾與多人對話,有倨傲之語、謙卑之語、頓悟之語、狡辯之語,然一語始出,便知是劉邦之語,可見《史記》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已臻至境。
《史記》善于揭示矛盾沖突,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如《魏其武安侯列傳》就揭示了四種矛盾:一是皇親國戚之間的明爭,二是皇帝與母后、祖母之間的暗斗,三是尊儒術與好黃老的統治思想對立,四是老百姓與統治者的階級對立??傊?,《史記》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在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得到成功刻劃的。
對比反襯是《史記》刻劃人物的重要方法,其中隱含臧否,明確此法,便容易理解作品。如《萬石張叔列傳》,孤立地看似乎是表彰恭謹篤行,與《張釋之馮唐列傳》表彰犯顏直諫相比較,便知是嘲諷石奮之流尸位素餐?!镀浇蚝钪鞲噶袀鳌穼懝珜O弘為偽飾儒術而茍合取容,《汲鄭列傳》寫汲黯學黃老之術而面折庭爭,兩相比較便知是厭棄儒法合流的政治?!俄椨鸨炯o》與《高祖本紀》、《循吏列傳》與《酷吏列傳》,《游俠列傳》與《儒林列傳》,以及戰國四公子列傳等,俱見對比反襯之妙。這說明對比反襯之法使人物各顯神韻,讀時同樣仍須比較,方能領略佳妙真意。以上說明《史記》以多種藝術手法刻劃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所以能夠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不斷地與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們進行著對話,交流著感情。身為炎黃子孫,不讀《史記》實為人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