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慎集
(段柄仁、鄭懷義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1.8萬字,1991年12月)
★改革開放十年間,作者在有關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選出百余篇匯編成冊。這些短文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有感而發,有理有據,言簡意賅。尤其是作者善于捕捉到那些看似細微,卻帶有普遍性,有典型意義的問題闡發議論,切中時弊,促人深思。
分:信念篇、志氣篇、修養篇、戒慎篇、風尚篇、改革篇、辯證篇、團結篇、育人篇、縱橫篇、投槍篇。
★忠于個人,是封建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覈质且粋€小生產的汪洋大海,小生產是家長制的基礎,一切聽從家長是小生產的信條。
★有希望就有光明。魯迅說:“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共產黨員對黨只能有一副面孔。
★列寧說:“神奇的預言是神話,科學的預見卻是事實”。
★魯迅說:“坐在客廳里談談社會主義,高雅得很,漂亮得很,然而并不想到實行的。這種社會主義者,毫不足靠”。
★“做主人”的份量。
★“自訟”,典出于《論語·公治長》篇。子曰:己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論者也。
“自訟”、“自省”即自我批評。
★我為什么不開花?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
★要戒慎恐懼地工作。
★“祖宗蔭庇”雜議。
★敲竹杠,本來是舊社會官府衙役、土豪劣紳、地痞流氓們,乘人之危,敲詐勒索,騙取財物的一種卑劣行徑。
★上公正,則不易直。古人說過,“上者,下之儀”。
★千萬莫搞“模式化”。思想方法問題,實質上是世界觀問題。從歷史看,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從來沒有按框框、按模式搞成功的。
★要用自己的話寫文章。
★還是要講“兩點論”。
奇怪的是,一些人似乎把階級斗爭視為洪水猛獸,絕對的要不得。誰要一提階級斗爭,甚至一說“斗爭”二字,就被斥責為“左”,為思想僵化。實際上,階級斗爭確實是客觀存在的……既不要再犯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也切不可犯階級斗爭熄滅論的錯誤。
我們的頭腦中都應當多一點唯物辯證法,少一點片面性,絕對化,形而上學。
★要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應當去掉“三怕”:一是批評上級怕打擊報復,“穿玻璃小鞋”;二是批評同級怕造成隔閡,搞壞關系;三是批評下級怕脫離群眾,失去選票。
★同志間要尋找加號。分力變成合力,把離心力變成了向心力。所謂“人心齊,泰山移”,“眾志成誠”,“團結就是力量”。
★江郎才盡。南朝詩人江淹,年少英俊,才華橫溢。他寫的《恨賦》、《別賦》,名噪一時。江淹的這種才,據傳說是來自于晉朝詩人郭璞夢中授給他的一支五彩斑讕的筆。后來由于他官高心變,做了虧心事,那支彩筆又被郭璞收了回去。從此,江淹文思遲滯,才華頓失,再也寫不出好的作品來了。主要是失去了創作的源泉——生活。
★談“恰如其分”。說話、辦事、分析問題、決定政策,都應切合實際,合乎分寸。
★好走極端的人,看問題常常只看矛盾的一面,不看矛盾的另一面,不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往往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甚至顛倒了是非。
(1995年12月24日晚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