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建立
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1863年拉薩爾等人領導成立全德工人聯合會,為社會民主黨的建立邁出了一步。具有決定意義的是1869年倍倍爾、威廉·李卜克內西、白拉克等人領導創立的社會民主工黨,它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南,為德國群眾性工人政黨奠定了思想基礎。隨后,德國工人運動中的這兩個派別在1875年聯合為統一的工人黨——社會民主黨,德國工人階級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它的成立標志著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重大發展。
建黨任務提上歷史日程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它在工業上雖落后于當時稱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卻已趕上法國。1850—1870年間,德國的煤產量由670萬噸增加到3,400萬噸,增長4.1倍;生鐵產量由21萬噸增加到139萬噸,增長5.6倍;鋼產量由5,900噸增加到17萬噸,增長近28倍;蒸汽機普遍使用,功率由26萬馬力上升到248萬馬力,增長8.5倍;鐵路長度由6,000公里增加到18,876公里,貨運量增長27.1倍。1870年,德國已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占13.2%,居世界前列,成為最發達的工業國之一。
德國工人階級隊伍也相應壯大。工人人數顯著增加。在普魯士王國,從事工業和手工業的人數,1861年比1849年增加21%,即從147萬余人增至178萬余人,其中從事機器制造業的工人增長近1倍。個別大工廠已集中上千工人,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在1860年有2千工人,而到1870年已達1萬6千工人。不過,在小企業中勞動的手工工人仍在全國工人中居多數。工人的工作時間每日長達13—14小時,紡織等行業中甚至達15小時。他們的工資只相當于英、美、法等國工人工資的1/4至4/5。
五十年代中,德國工人處在白色恐怖統治下。根據1854年結社法,一切以“政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宗旨”的工人團體都被解散。但是,各類自助合作社、信貸會、互助儲金會、醫療保險儲金會吸引了不少手工工人,此外還有體育協會、歌詠團體、教育協會等。1850—1859年間,工人為維護經濟利益還舉行過107次罷工。共產主義者同盟雖然在1852年解散,它的一些成員就是在反動年代中也沒有終止秘密宣傳,尤其在主要工業區來因省許多城市的工人中有很大影響。古·勒維、卡爾·克萊因、卡爾·克林格斯等都是當地工人團體的領導人。馬克思同勒維等人保持著聯系,了解工人運動狀況,并盡可能提供指導。
五十年代末,隨著歐洲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爭取民族統一的政治浪潮再次席卷德國各地。普魯士容克竭力堅持通過王朝戰爭兼并其他各邦,確保自己在統一后的德國的統治地位;自由資產階級則力圖同容克分享政權,在1861年6月成立了德國進步黨。容克和王權擁護者也在同年9月建立了國民聯盟(后為保守黨)。廣大群眾展開了要求消除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運動。對激烈的政治動蕩十分恐懼的國王在1862年9月一度想退位,當月又任命容克貴族俾斯麥為首相。
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工人運動出現逐漸活躍的新局面。工人群眾不僅參加到在民主基礎上實現德國統一的運動中來,而且開始意識到要為自身的階級利益而斗爭。工人教育協會在各地紛紛成立,到1862年已有100余個。
根據德國工人運動重新興起的新形勢,馬克思在1861年及時提出建立新的工人政黨的設想,并準備從創辦革命工人報刊做起。他在1861、1862年先后兩次同拉薩爾商談,只是由于拉薩爾堅持他的錯誤觀點而沒有成果。
這時,先進工人逐漸覺察進步黨領導人舒爾采一德里奇等人鼓吹工人集資組織自助合作社就會擺脫貧困,不過是向工人散布幻想,進而認識到建立自己的政治組織、獨立展開斗爭的必要性。工人瓦爾泰希和弗里茨舍在1861年2月在來比錫工藝聯合會的大會上提議,建立不依附資產階級的獨立的工人組織,進行政治宣傳。他們在第二年4月退出工人教育協會,成立了工人政治組織“前進”協會。新協會召集工人大會,選出了以瓦爾泰希為主席的委員會(稱“來比錫委員會”),籌備召開全德工人代表大會,“建立一個代表工人利益的組織”。委員會在當年11月向全德各地發出“宣言”,明確指出:“工人們有能力并且有權利自己自覺地支配自己的命運”。召開全德工人代表大會的呼吁,在柏林、漢堡、紐倫堡,特別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原成員影響較深的來因省的許多城市的工人中得到廣泛響應。柏林工人大會選出了以油漆工艾希勒為主席的委員會,協助來比錫委員會籌備全德工人代表大會。
工人們對容克及其代表插手工人運動也很警覺。柏林委員會主席艾希勒1862年10月到來比錫聯絡,向工人說,對進步黨不能期待什么,而應當相信俾斯麥,只有俾斯麥能實施普選權,并為工人生產合作社付出創辦資金。工人們揭露了艾希勒的特務面目。
德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斗爭的客觀條件以及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覺悟的提高,把建立工人政黨的任務提上了歷史日程。然而,馬克思、恩格斯當時都流亡在國外,他們的著作在工人教育協會這類團體的工人中還幾乎沒有人讀過。建黨活動缺乏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來比錫委員會為了給即將成立的全德工人政治組織擬定綱領,不得不求助于拉薩爾。
拉薩爾和全德工人聯合會
在工人運動出現新高漲的趨向時,拉薩爾開始了他在工人中的宣傳鼓動。他在1862年4月第一次向柏林工人發表演說(后出版小冊子《工人綱領》),指出工人同資產階級是對立的階級,宣稱工人等級的任務是要把自己的原則上升為國家和社會的統治原則。這些觀點很快吸引了剛卷進政治潮流的工人,對啟發他們的覺悟有積極作用。拉薩爾自己也在工人群眾中獲得名聲。因此,當拉薩爾的朋友勒維把《工人綱領》推薦給瓦爾泰希等人后,來比錫委員會決定請他來起草工人運動的綱領,擔當運動的領導工作。
1863年1月,瓦爾泰希等同拉薩爾晤談,同意未來工人組織名為“全德工人聯合會”。隨后,委員會正式請拉薩爾以“公開答復”形式起草綱領,要求他闡明:德國應成為統一的共和國,而在其他的國家形式中工人的統治是不可能的;除了革命,無法建立工人階級的統治;說明德國現狀與工人對各黨派的態度;全德工人聯合會應是全德國統一的群眾性工人組織等各點。這些要求清楚地表明了工人們所要建立的獨立政黨的原則立場。
拉薩爾在同年3月寫出《公開答復》。其中指出:“工人等級應當建立獨立的政黨”,“德國工人黨應當成為一個強大的、獨立的、追求比普魯士進步黨更有原則的政治目的的黨”,工人應爭取普選權。還指出,普魯士政府是當時德國最落后的政府;并說:“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和問題上支持進步黨,但是只要它離開了共同利益就堅決拋棄它,反對它”。這些言詞是符合正在建立本階級政黨的工人們的愿望的。于是,委員會以6票對4票贊成把《公開答復》作為運動的正式綱領,同時將它交各地工人討論,在一些工人集會上被通過。
1863年5月23日,全德工人聯合會成立。拉薩爾被選為主席,瓦爾泰希為書記,理事中有勒維、克林格斯、約克等工人活動家。聯合會到8月有1千名會員。他們脫離資產階級控制的工人教育協會,建立起獨立的工人政治組織,是建立工人政黨的重要一步。拉薩爾的宣傳鼓動起了推動作用。
但是,全德工人聯合會還不是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綱領《公開答復》沒有指出無產階級解放的根本任務和正確道路。這個綱領把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貧困歸因于存在所謂“鐵的工資規律”①。它不是宣傳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而把由國家資助創建生產合作社,作為取消“鐵的工資規律”,解除工人貧困的基本辦法;而工人進行和平、合法的宣傳,爭得普選權,工人在議會中得到席位,被說成使國家為工人合作社出錢以解放工人的有效手段。聯合會章程規定它的宗旨是“通過和平和合法的道路”,“為實行普遍的、平等的和直接的選舉權而進行活動”。來比錫委員會為成立工人政黨而提出的只有通過革命才能確立無產階級統治的根本原則,被一筆勾銷。
在聯合會中工人會員占絕大多數。但章程規定,主席擁有獨裁權力,可決定聯合會大會是否召開及會址,決定副主席及繼承人的人選,向會員發指令。結果,聯合會的活動被限制為發展會員,組織會員聽拉薩爾的講演,散發他的小冊子,染上了濃厚的宗派色彩。
拉薩爾的機會主義政治策略也對聯合會的活動產生了消極影響。他多次與俾斯麥密談,擔保聯合會將同保守黨結盟,共同對付進步黨,同時在工人集會上煽動會員“站在王權一邊反對資產階級”,支持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俾斯麥通過拉薩爾掌握聯合會的組織發展和活動情況。
先進工人很快發現,他們爭取建立的黨還沒有出現。當年8月,瓦爾泰希向拉薩爾提議,應當重新“創立一個能夠領導未來革命的組織”。第二年初,他辭去聯合會書記職務,在他周圍形成了革命反對派。威廉·李卜克內西也在柏林組成了反對派。他們提出了改變聯合會的政策和組織原則的強烈要求,商定了取消主席獨裁制、撤換拉薩爾的步驟。
為創建社會民主工黨而斗爭
要在德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當時最迫切的是向工人群眾廣泛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他們指導下,李卜克內西,隨后是倍倍爾、白拉克等人,為建黨積極開展了宣傳活動。
馬克思在1864年6月初寫信對李卜克內西說:“盡管我們從策略上考慮暫時不干涉拉薩爾的行動,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把自己同他混在一起”①。馬克思在同李卜克內西、克林格斯等工人活動家的通信中批評拉薩爾,說明指望普魯士王國恩賜工人解放是十足的幻想。
1864年冬,拉薩爾分子施韋澤創辦《社會民主黨人報》。馬克思、恩格斯應邀撰稿,通過報紙直接向工人宣傳。馬克思把他起草的第一國際成立宣言譯成德文寄去刊載,宣言通俗地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目標和途徑。1865年2月,他又在該報發表論蒲魯東的文章,在批評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批駁了拉薩爾的錯誤觀點。恩格斯寫作小冊子《普魯士軍事問題與工人政黨》,論證了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的必要性,并闡明工人階級既要批判資產階級進步黨的怯懦,尤其要對普魯士軍事官僚君主制作不調和的斗爭。由于施韋澤連續發表文章,向俾斯麥及其政府獻媚,馬克思、恩格斯在德國報刊上公開譴責了施韋澤。
同時,李卜克內西在全德工人聯合會中宣傳和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說明馬克思是德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以打破聯合會內對拉薩爾的迷信。李卜克內西在1865年3月柏林分會的多次集會上公開批評拉薩爾主義,明確指出:工人階級既不能屈從于俾斯麥政府,也不能依附于資產階級,而要“建立一個獨立的政黨”。
革命反對派獲得了新發展。來因地區工人紛紛支持馬克思對施韋澤的譴責,開始在組織上同拉薩爾派決裂。佐林根的反對派在1865年4月從全德工人聯合會中分離出來。來因地區一些城市和漢堡、來比錫、美因茨也相繼建立獨立的反對派分會。
第一國際德國各支部的廣泛建立對各工人團體克服錯誤思潮影響起了重大促進作用。馬克思積極推動工人和工人團體加入第一國際。1865年9月第一個支部在佐林根成立。柏林、馬格德堡、科倫等城市也相繼建立支部。第一國際支部在1866年已達26個。同年1月,馬克思同意約·菲·貝克爾的建議,國內各支部暫時歸瑞士日內瓦德語區各支部中央委員會領導。作為第一國際德國通訊書記,馬克思還同國內活動家頻繁聯系,對一些支部給予直接指導。
秘密成立的國際支部在合法的工人團體中宣傳無產階級解放斗爭與國際團結的思想,組織國際會員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批評拉薩爾的錯誤觀點。柏林支部領導人艾?;舴蛟隈R克思指導下撰寫的《國際工人協會》這本小冊子,介紹了第一國際的基本原則。全德工人聯合會反對派代表組成的支部成為團結聯合會內先進工人的核心。
拉薩爾派首領仍然堅持拉薩爾的政策和獨裁制,但內部也發生激烈分化。拉薩爾臨終指定為聯合會主席的伯·貝克爾在1865年11月下臺,施韋澤則日益得勢,一年半后奪得主席權位,繼續同普魯士政府暗中勾搭。而以拉薩爾的密友哈茨費爾特伯爵夫人為首的一伙人,特別狂熱地鼓吹對拉薩爾的迷信,在1867年5月分裂出去,以“拉薩爾的全德工人聯合會”為招牌,單立小宗派。
工人教育協會這時也有了進展。1863年6月聯合組成德意志工人協會聯合會。1865年8月,李卜克內西到來比錫之后,同擔任來比錫工人教育協會主席的倍倍爾結下親密友誼。倍倍爾在他的幫助下很快接受了科學社會主義,于1866年底加入第一國際。他們以德意志工人協會聯合會為基礎,為建立工人政黨共同斗爭。
資產階級思想還束縛著工人協會聯合會。1866年8月,薩克森工人教育協會在開姆尼茨舉行會議,工人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聯合成立了薩克森人民黨。開姆尼茨綱領提出了建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等項民主要求,但沒有強調工人階級的利益,只籠統提到工人要從任何壓迫中解放出來,還說要實現普遍富裕、消除勞資對立,對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作了妥協。
1867年春,工人協會聯合會在弗蘭肯堡召開會議,根據當時擔任德累斯頓工人協會領導的瓦爾泰希的議案,通過一項決議,申明拒絕資產階級進步黨人舒爾采-德里奇向工人鼓吹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同年10月舉行的聯合會格拉代表大會上,倍倍爾擊敗選舉對手、進步黨人麥·希爾施,當選為理事會主席。聯合會在思想上、政治上開始擺脫資產階級的束縛。
1867年9月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出版,在工人中掀起了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的熱潮。恩格斯在德國許多報刊上發表評介文章。李卜克內西主編的《民主周報》上刊載了工人哲學家狄慈根等人的評論。艾?;舴蛟诎亓止と思瘯现v演,介紹《資本論》的基本觀點。全德工人聯合會理事、不倫瑞克分會領導人白拉克認真研讀它之后,發表了題為《雇傭勞動和資本》的文章。
這時,就連拉薩爾派首領施韋澤也出面邀請馬克思以貴賓身份出席全德工人聯合會1868年8月漢堡代表大會。爭取政治自由、規定標準工作日、工人階級的國際團結等項,被列入議程。白拉克在會上作關于《資本論》的報告。大會認為,卡爾·馬克思的著作“為工人階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表明廣大工人會員在逐步擺脫拉薩爾主義的束縛。
同年9月,在紐倫堡舉行的德意志工人協會聯合會代表大會,通過了以第一國際章程為基礎的政治綱領,實現了同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決裂。紐倫堡綱領明確指出:勞動階級的解放必須由勞動階級自己去爭取,消滅一切階級統治是無產階級的最終目標。綱領成了吸引和集合德國工人運動先進分子的旗幟,工人協會聯合會也成為建立工人政黨的基本力量。
然而,施韋澤一伙仍然堅持拉薩爾的政策和宗派立場,并敵視工人協會聯合會。為了團結和壯大覺悟工人的隊伍,使工人政黨早日建立,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根據馬克思的指示,進一步揭露和孤立施韋澤等拉薩爾首領。在1869年3月全德工人聯合會巴門一愛北斐特大會上,他們應邀到會參加公開辯論,當眾揭發施韋澤同普魯士政府有勾搭。14名代表(代表4,500會員)在會上拒絕對施韋澤投信任票(另有42人代表7千多會員投了信任票)。施韋澤受到沉重打擊后,動用開除等高壓手段打擊先進工人代表,甚至限令在極短時間內實現同哈茨費爾特伯爵夫人操縱的小宗派合并。這種倒行逆施在聯合會內激起極大憤慨, 會員大批退出。蓋布、約克、邦霍爾斯特等活動家都加入白拉克領導的反對派行列。全德工人聯合會反對派成員同工人協會聯合會、第一國際各支部的代表在7月17日聯合發出在愛森納赫召開全德社會民主派工人代表大會的宣言,共同發起創立社會民主工黨。
8月7—9日,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大會在愛森納赫舉行。施韋澤煽動一些拉薩爾分子擠進會場的企圖沒有得逞。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分子、人民黨代表宗納曼也退出了會議。愛森納赫派以工人協會聯合會、全德工人聯合會反對派和第一國際各支部的有社會主義思想的工人為基本隊伍。
倍倍爾就綱領問題和組織問題作了報告。大會通過的綱領幾乎逐字逐句地采用了第一國際章程引言部分的重要原則, 指出:工人對資本家的經濟依賴性構成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礎,社會民主工黨致力于“廢除現在的生產方式”,即消滅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并不是為了爭得階級特權,而是為消除一切階級統治而斗爭;工人階級政治的和經濟的解放只有在它共同一致地進行斗爭時才是可能的。綱領還表達了勞動解放要求各國無產階級共同奮斗的思想,鄭重聲明社會民主工黨是第一國際的“分支”。綱領表明,黨已經初步站立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這對于一個擁有1萬名黨員的群眾性工人政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愛森納赫綱領的明顯缺點是,沒有明確指出要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含混地說社會問題的解決只有在民主國家中才有可能,還說黨力求建立自由的人民國家,混淆了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的不同斗爭目標。綱領在近期要求中包含了拉薩爾的國家貸款給合作社,使每個工人得到自己全部勞動成果等錯誤觀點。這是多數領導人對科學社會主義還缺乏深刻認識的反映。
愛森納赫代表大會采取民主制與集中制相結合的原則,在德國境內建立了黨的統一領導中心。大會特別強調民主制,這是對拉薩爾派獨裁制的否定。白拉克依據拉薩爾派組織的教訓指出:“運動的力量必須根植于廣大黨員群眾中,而不是靠以這種或那種特性而顯露頭角的兩三個杰出個人”。大會選舉白拉克、邦霍爾斯特等5人組成的委員會作為黨的領導機構,它對全國代表大會負責;為防止5人委員會專權,同時設立了11人監察委員會。大會還決定《民主周報》(不久改名為《人民國家報》)為黨的機關報,繼續由李卜克內西領導。工人協會聯合會決定解散,而加入社會民主工黨。第一國際德國各支部也都加入該黨。
社會民主工黨的誕生是德國工人運動發展途程中的巨大進步。雖然拉薩爾派還存在,工人運動暫時還是分裂的,但是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使德國工人階級在反對容克統治、反對資本剝削、爭取解放的斗爭中有了革命的領導核心,同時為工人運動的統一開拓了道路,準備了思想、組織的基礎。當英國、法國的工人還分別受工聯主義、蒲魯東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束縛,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政黨之時,德國工人階級則由于最早創建了社會民主工黨而居于國際工人運動的前列。
統一的社會民主黨的成立
社會民主工黨在對普魯士的專制統治堅持斗爭時,并繼續清除拉薩爾主義對工人運動的消極影響,爭取實現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團結和統一。
在普法戰爭期間,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發表宣言,抨擊普魯士兼并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的掠奪計劃。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在1870年12月的聯邦國會上譴責普魯士的侵略政策,投票反對戰爭撥款。他們兩人以“叛國罪”被當局監禁。黨委員會成員白拉克等人以及黨報編輯也先后遭迫害。但是社會民主工黨依然頑強地發展。它在國會選舉中獲得的選票由1871年的38,975張上升到1874年的171,351張。
社會民主工黨同時努力爭取與全德工人聯合會共同開展革命斗爭。全德工人聯合會廣大工人會員同社會民主工黨黨員多次共同集會,反對普魯士兼并阿爾薩斯、洛林,聲援巴黎公社的革命斗爭。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后,兩派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分歧已消除,迫切要求聯合起來對德意志帝國的統治進行斗爭。1874年初,兩個組織的群眾在帝國國會選舉中互相支持。社會民主工黨還在許多城市動員拉薩爾派組織的工人參加反對軍事法案的斗爭,在科倫、漢堡等城市共同舉行數千工人的抗議集會。
兩個工人組織聯合起來的愿望,在工人群眾中日益強烈。在全德工人聯合會1872年柏林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有代表正式建議尋求使兩派統一起來的途徑。同年舉行的社會民主工黨美因茨代表大會決定,委托黨委員會不斷試探同全德工人聯合會進行原則性合作。
然而,拉薩爾派首領沒有放棄錯誤立場。1871年3月,施韋澤因威信掃地而辭職,繼任者哈森克萊維爾及其同伙拒絕同社會民主工黨合作。全德工人聯合會1873年柏林代表大會通過特耳克等人的提議,宣稱社會民主工黨的綱領、組織和策略同全德工人聯合會完全不相容,指責社會民主工黨分裂工人隊伍,堅決反對同它合并。1874年,拉薩爾派首領又拒絕與社會民主工黨議員組成共同的國會黨團。在漢諾威代表大會上,雖然69名代表中有19名贊成同社會民主工黨就實現聯合舉行談判,但是,哈森克萊維爾、特耳克等人還是操縱大會再次拒絕與社會民主工黨聯合。
恩格斯在1873年6月致信倍倍爾,及時警告社會民主工黨不要追求同拉薩爾派組織無條件的聯合,同時希望進一步清除拉薩爾主義的影響。白拉克在同年8月發表題為《拉薩爾的建議》的小冊子,著重批判了拉薩爾的國家資助合作社的觀點,并建議當月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修改黨綱,將拉薩爾上述觀點刪除。代表大會鑒于拉薩爾派的頑固態度,決定停止進行合并的嘗試,同時組成李卜克內西、狄慈根、蓋布參加的修改黨綱委員會。在第二年7月科堡代表大會上,圍繞同拉薩爾派組織合并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大會接受了李卜克內西提出的“要統一,不要合并”的正確口號。但大會忽略了修改黨綱、刪除拉薩爾觀點的問題,也沒有強調要對工人群眾加強宣傳工作和批判拉薩爾主義。
當拉薩爾派組織的群眾日益投入反對專制統治的斗爭之后,全德工人聯合會遭到了政治迫害。1874年6月全德工人聯合會在柏林被查封,各地組織也遭解散,會員人數此后一年內減少30%。陷入危機的拉薩爾派首領內部加劇分化,以哈賽爾曼為首的反對派同哈森克萊維爾、特耳克一派激烈爭權奪利。他們一反常態,都想搶先同社會民主工黨聯合來擺脫困境。10月10、11日,特耳克、哈賽爾曼分別請求同李卜克內西進行合并談判。
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本來應當在這種有利形勢下,向全德工人聯合會的廣大會員揭露拉薩爾主義的破產,引導他們擺脫它的束縛,轉到社會民主工黨隊伍中來, 同時迫使拉薩爾派首領承認,如果不放棄拉薩爾派的錯誤綱領,就談不上合并。但是,李卜克內西、蓋布、奧艾爾等領導人相信拉薩爾派首領有合并誠意,而拋棄了“要統一,不要合并”的正確立場,匆忙同意在11月初商談合并,卻把綱領問題擱在一邊。李卜克內西還向馬克思、恩格斯隱瞞合并談判情況,也瞞著仍在獄中的倍倍爾和生病的白拉克。
拉薩爾派首領發現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急于實現合并,便在1875年2月合并大會的預備會議上要求把拉薩爾的觀點納入共同綱領中。參加會議的李卜克內西、奧艾爾、伯恩施坦等人面臨這樣的被動局面:要合并,就只得接受拉薩爾的信條作綱領條文,否則就要承擔破壞合并的責任。在他們作了妥協后,3月7日公布了合并綱領草案。鐵的工資規律、國家資助合作社、不折不扣地分配勞動產品,以及對工人階級說來,其他一切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等拉薩爾的主要信條都被囊括其中。
在看到這個綱領草案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向拉薩爾派首領作原則性妥協極為憤慨。恩格斯在3月28日致信倍倍爾,首先對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主義觀點提出嚴肅批評。5月5日,馬克思致信白拉克,附上對綱領草案的詳細批注,對綱領草案的主要條文逐條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他表示,他決不會承認一個“極其糟糕的、會使黨墮落的綱領”,并指出:“合并這一事實本身是使工人感到滿意的;但是,如果有人以為這種一時的成功不是用過高的代價換來的,那他就錯了”①。
倍倍爾和白拉克同樣反對無原則的合并,并計劃向即將舉行的哥達合并代表大會提出自己擬定的新綱領草案, 作為對3月7日綱領草案的對案。然而,李卜克內西竭力勸說4月初出獄的倍倍爾不要公開出面反對。倍倍爾和白拉克考慮到不利局面既已形成,提出對案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導致領導人的分裂,特別是考慮到合并總還是實現了工人運動的統一,是有益的成果,因而在大會前撤銷了對案。李卜克內西本人也起草了批判拉薩爾主義條款的綱領建議,其中還吸取了馬克思對綱領草案的批注的思想。但是,他也沒有把建議提交大會,只是在大會上就個別問題批駁了拉薩爾觀點。
合并代表大會于1875年5月22—27日在哥達舉行。社會民主工黨的許多代表不顧李卜克內西在綱領問題報告中提出接受綱領草案的要求,反對“鐵的工資規律”的觀點,并提議刪除有關“反動的一幫”、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等條文。但是,拉薩爾派代表不同意對綱領草案作原則性修改。因此,大會通過的黨綱列入了拉薩爾的基本信條。綱領宣稱,德國工人黨“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來爭取自由國家和社會主義社會,廢除工資制度連同鐵的工資規律”,要求“在勞動人民的民主監督下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社會主義生產合作社”。它在指出“勞動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的事情”后,又斷言“對它說來,其他一切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綱領還要求勞動所得應當按照平等權利公平分配。綱領沒有提到建立無產階級政治統治的根本要求,而只以“一切合法手段”爭取所謂“自由國家”。雖然如此,黨綱還是提出,工人階級的解放要求把勞動資料變為社會的公共財產。此外,綱領也包含德國工人階級將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正確要求。大會還通過了一項承認組織工會的必要性的提案,實際上抵銷了“鐵的工資規律”的條款。但整個說來,哥達綱領比愛森納赫綱領有明顯的倒退。
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則基本上依據社會民主工黨的章程。取消了主席獨裁制。黨章規定黨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機構,由兩名主席、兩名書記和一名司庫等多人組成執行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同時設監察委員會。黨章規定,取得黨籍必須承認黨綱并積極支持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黨章還規定黨員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以利克服盲目信從。拉薩爾派組織的宗派性質在此已基本消除,確立了革命工人黨的組織原則。
哥達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雖然直到1890年哈雷代表大會上才正式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但實際上在合并后通常就已使用這個名稱。
在哥達實現的合并消除了兩派工人組織的分裂和對立,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的群眾性工人政黨。黨員人數在此后1年中由2萬5千激增至3萬8千余。黨報數至1877年增加到42種。1877年帝國國會選舉中黨獲得近50萬張選票,有12名議員,比1874年增加約15萬張選票和3名議員,并已組成統一的國會黨團。黨的力量獲得很大發展。繼黨的合并實現后,原屬兩派領導的工會即在哥達舉行代表大會,工會運動也趨統一。到1877年底,會員增至5萬人左右,發行15種工會報刊。
在哥達代表大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中,拉薩爾派的哈森克萊維爾和哈特曼任兩主席,德羅西任書記,愛森納赫派方面只有奧艾爾任書記,蓋布任司庫,拉薩爾派居優勢。但是在黨的實際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社會民主工黨的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倍倍爾和白拉克等人。兩派的機關報在合并后仍分別發行。翌年8月黨代表大會決定創辦統一的機關報。倍倍爾在會上指出:來比錫出版的《人民國家報》是黨的“精神中心”。大會確定新機關報《前進報》在來比錫(而不是在前拉薩爾派分子建議的拍林)出版。李卜克內西和哈森克萊維爾同任編委,但實際編輯工作完全是李卜克內西領導的,從而保證該報執行正確的方針。
由于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等領導人在實際活動中堅持工人運動的革命原則,并不斷得到馬克思、恩格斯幫助,社會民主黨領導工人階級對德意志帝國的專制統治和資本主義剝削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即使在俾斯麥實行反社會主義者的非常法期間(1878—1890年),黨依然得到發展。黨還逐漸突破了黨綱中的拉薩爾信條。1880年秘密召開的維登代表大會改變了黨綱中只“用一切合法的手段”的規定,而決定在黨綱中確認黨有責任“運用一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1891年愛爾福特代表大會進一步以新的愛爾福特綱領取代了哥達綱領,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指導黨的活動。
然而,社會民主黨成立時對拉薩爾派首領的妥協,對黨的發展也有一定消極作用。正如馬克思在1877年10月19日給左爾格的信中所說:“同拉薩爾分子的妥協已經導致同其他不徹底分子的妥協”①。先是杜林的思想一度在黨內蔓延,黨內杜林分子甚至竭力阻止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在《前進報》上發表。接著是蘇黎世三人團鼓吹走合法、改良的道路。十九世紀末的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潮直接承襲了拉薩爾傳統。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成立在國際上也發生了很大影響。第一國際解散后,它繼續維護和發展工人階級的國際團結。隨著歐美一些國家相繼建立社會主義工人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恩格斯指導下,同法國工人黨一起,直接承擔了籌備創建第二國際的重任。在第二國際的活動中它發揮了重大作用,在當時國際工人運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釋
① 拉薩爾認為:一個國家的工人的平均工資,始終停留在為維持工人生存和養育后代按習慣所要求的必要的生活水平上。工人的實際工資總是在平均工資上下擺動。如果實際工資長期高于平均工資,工人生活改善,就會刺激人口激增,造成勞動力過多,從而使工資下降到平均工資之下;如果實際工資長期低于平均工資,工人生活狀況惡化,生育就會減少,造成勞動力供應不足,而使工資上升到平均工資之上。因此,工人只能得到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資,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任何努力都屬徒勞。根據這個“規律”,拉薩爾派反對組織工會,反對工人開展增加工資、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的經濟斗爭。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0頁。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4頁。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