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著,系其十年集第三卷下,安徽文藝出版社,26萬字,1994年)
★啟蒙與救亡。
★三次論戰。二十年代張君勵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學;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共的《新思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后者主張反帝反封建;兩次論戰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四十年代胡風反對向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革命戰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干部“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胡適、陳獨秀、魯迅。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胡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胡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了近代學術的思想新范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式論;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破了胡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朱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陳的啟蒙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克西提倡的肯定到否定再回到肯定;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啟蒙,具有現代性的孤獨與悲涼。
★毛澤東。青年毛以“動力”和“斗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有體魄性的特點;以“實現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恒追求為理想,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與“貴我”映襯(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實經驗的概括。
★馬列。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斗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于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他號召“到民間去”和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征;瞿秋白承上啟下,介紹、宣傳了辯證唯物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于革命的戰略學說,毛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爭等一系列戰略策略;總結戰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理論;1949年的勝利帶來了獨立、統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斗爭提前超額完成了農業合作化;毛繼續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并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了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斗爭哲學(“以階級斗爭為綱”)、道德主義(“斗私批修”)、民粹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峰,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吶喊,其理論弱點及歷史正義性,馬克思主義應是建設的哲學。
★文藝。從形象思維世界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蘇曼殊創作中的某種黎明期的清新氣息;五四時期多悉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鮮性、多樣性和朦朧性,冰心的母愛、郁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許地山的哲理……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三十年代創造具體模式的一代,現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代文學獲得了客觀性,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夏衍;走向工農兵及其心靈的復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家趙樹理;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征;噩夢蘇醒后的徬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
★新儒家。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牟宗三。
★“西體中用”。以“天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多元化。
★毛澤東、斯大林再三說過,民族問題實質上是農民問題,中國革命的實質上是一場以農民為主力的革命戰爭。
★五四期的魯迅之“不讀中國書”、錢玄同之“廢除漢字”等等激烈的徹底的反傳統、批儒家的要求,在今天許多青年的思想和論著中,也是“似曾相識燕歸來”。
★毛澤東曾高聲贊譽過陳獨秀說:“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
★陳獨秀說:“什么先天的形式,什么是良心,什么直覺,什么自由意志,一概都是生活狀況不同的各時代各民族之社會的暗示所鑄而成!一個人生在印度婆羅門家,自然不愿意殺人;他若生在非洲酋長家,自然以多殺為無上榮譽;一個女子生在中國閥閱之家,自然以貞節為她的義務;她若生在意大利,會以多獲面首夸示其群;西洋人見中國人赤膊對女子則駭然,中國人見西洋人用字紙揩糞則驚訝;匈奴可汗父死遂妻其母,滿人初入中國不知漢人禮俗,皇太后再嫁其夫弟而不以為恥;中國人以厚葬其親為孝,而蠻族有委親尸于山野以被鳥獸所噬為榮幸者;歐美婦女每當稠人廣眾吻其所親,而以為人妾為奇恥大辱,中國婦女以得為貴人之妾為榮幸,而當眾接吻雖娼妓亦羞為之……我們相信只有客觀的物質原因可以變動社會,可以解釋歷史,可以支配人生觀,這便是‘唯物的歷史觀’?!?/p>
★毛的講話統治了中國現代文藝實踐和理論三、四十年。戲曲、國畫、自由體詩歌、國際美聲唱法、交響樂、爵士音樂、芭蕾、現代派造型藝術和文學……卻處在或排斥或輕視或貶低,或相形相絀的位置。五十年代初演出《和平鴿》舞蹈時,便有“大腿滿臺跑,工農兵受不了”的批評,同時也就有對所謂“小資產階級思想”的批判。
★陳獨秀:建黨、總書記、五州、北伐、武漢時期、開除黨籍、托派、監獄、出獄,貧病交加死于江津。他作為政治領袖,在中國不可能成功,他遠遠缺乏與中國社會極其復雜的各個階級、階層打交道的豐富經驗,也缺乏中國政治需要的靈活性極強的各式策略和權術,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實力基礎(如軍隊、干部)。
★關于胡適、陳獨秀、魯迅。
胡是溫文爾雅的學者。他寧靜、清晰、平和、軟弱。他的興趣是在學術,認為考證一個古字和發現一顆新星具有同樣價值。從待人處世到政治傾向,他都盡量照顧周全,平衡妥當。他相信并主張自由主義,提倡“好人政府”,但在中國現代的條件下,卻不得不最終依附在獨裁政權下。他創作了《終身大事》,歌頌自由戀愛,但在中國的條件下,他卻不能也不愿與母親包辦的舊式婚姻決裂,而寧可自己忍受一生?!坝窒蛐U方作寒食,強持厄酒對梨花”,他滿足在由成功所帶來的小康舒適的人生境地中。
陳則不然,他是意志剛烈的革命家,勇敢、堅決、頑強,但是膚淺。他當了一生的反對派。陳有比較徹底的理論興趣和概括能力,密切關注國事民瘼,積極行動,但他由思想領袖變而為政治領袖,既是中國現代必然會有的歷史誤會,也是他個人的悲慘命運安排?!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陳一生處在革命的人生境界中。
魯與胡、陳迥然不同。他是深沉銳敏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滿了愛憎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現實氣息,他的情感充滿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作用比起陳、胡來,顯然具有遠為強大長久的生命力?!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魯迅的孤獨、悲涼的人生境界也是超越和偉大的。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演說中曾指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是馬克思兩個重大發現。
★毛澤東說:“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軍事家活動的舞臺建筑在客觀物質條件的方面,然而軍事家憑著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在解放戰爭時期,毛“十大軍事原則”: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③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④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⑤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⑥發揮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⑦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等等。
★“文革”的發動者、領導者毛之情況復雜。既有追求新人新世界的理想一面,又有重新分配權力的政治斗爭的一面;既有憎惡和希望粉碎官僚機器,改煤炭“部”為煤炭“科”的一面,又有懷疑“大權旁落”有人“篡權”的一面;既有追求永葆革命熱情、奮斗精神(“反修防修”)的一面,又有渴望做“君師合一”的世界革命的導師和領袖的一面。既有“天理”又有“人欲”;二者是混在一起的。
★中國“禮”,在一般傳統習慣和生活具有雙重含義。同姓重于外姓,男重于女。
賈對林黛玉說“疏不間親”。林在客觀上比薛對賈更親,因林、賈是姑表,而薛、賈是姨表。
(1996年3月15日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