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以前中國歷史舞臺上還沒有皇帝,只有“王”和“天子”?!巴酢辈贿^是諸侯的“共主”或“召集人”,他的權威是相當有限的。夏朝號稱萬國,商朝的諸侯也號稱上千,周朝的屬國最少,但也說有八百之多,實際上夏商周都不可能真正控制這些諸侯屬國,近一點的還能去巡狩一下,遠的也就鞭長莫及由它去了。
春秋戰國是被孔丘先生喻為“禮崩樂壞”的時代。事實上,只不過是統治者由于多種原因未能集權,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處于松散性管理的黃金時代。這個時候,感覺天下最牛氣的不是五霸七雄,而是那些身懷文武才藝的士人,這時士大夫階層在中國社會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些身懷絕學之人每天睜開眼睛就攤開地圖,找下一個落腳點。他們奔走于各個諸侯之間,誰給的金錢多、爵位高、權力重,他就留下來給誰打工。合則欣然留下,不合則拍拍屁股走人,雙向選擇,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君臣之間都是客客氣氣,平等合作。而且大多數時候反倒是處于臣子地位的士人更不客氣,常常直言不諱讓諸侯王下不了臺。
到了戰國后期,那個跺一跺腳都會讓腳下的大地跟著亂顫的秦王已經嫌稱王太過小兒科。于是,才有了秦國與齊國并稱東帝西帝的瘋狂提議,不知天高地厚的齊王居然還真就以為天下二分有其一,幸虧“義不帝秦”的魯仲連居中游說,這件事才算不了了之。公元前 221 年,大秦帝國橫掃六國,甚至將一群六國的后宮嬪妃都擄到咸陽之后,秦王嬴政再也難以拴住自己內心深處那頭叫做欲望的怪獸,他無論如何不肯再做王了,他牛氣沖天地吩咐手下的臣子給他議個配得上他的曠世奇功的名號。丞相王綰和廷尉李斯在故紙堆里搗鼓了幾天,終于在傳說中的半神半人的“三皇”那里找來一頂大帽子,說三皇中最神的是“泰皇”,建議嬴政自稱“泰皇”。
然而,嬴政并不滿意,他從“泰皇”那里取了個“皇”字,再從“五帝”那里取了個“帝”字,合成了一個“皇帝”。接著又對“皇帝”兩字作了一大堆的考據的講究:“皇帝”自稱“朕”,朕的命為“制”,令為“詔”,皇帝的大印叫“璽”,走到哪里叫“幸”,包括跟女人睡覺。嬴政自稱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秦王朝作為法家思想的忠誠實踐者,在國家權力結構上建立了整套符合法家理論的律法,將法家鼓吹的那一套運用到了極致。但是讓秦人自己最后都大跌眼鏡的是,一個以武力稱霸天下,以嚴刑峻法震懾四方,以強大的暴力體系橫行天下的帝國,也就短短的十五年便風流散盡,末日降臨。
刨根溯源,還是因為秦朝的權力集團對法家思想的極端發展和法家思想在具體的實踐中沒辦法解決的矛盾所造成的。
法家思想曾經隨著秦帝國的強大而風生水起,讓天下儒生恨得牙癢癢。
當時的法家,與其說它是權力集團手中的一柄利器,倒不如承認它早已為秦國君臣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洗腦。
法家思想的產生有其無法抹去的現實意義,它的歷史源頭是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而那樣一個時期,官家權力強調的就是集中;在秦王朝的統治者們縱橫天下的時候,它的理論體系完全建立在戰時體制的基礎上。
這種戰備狀態,要求的是集中一切優勢項目為戰爭服務,為權力的擴張服務。它注重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就是從眼前的現實利益出發,以實現手中權力的最大化。此一時彼一時,當戰爭的硝煙散盡,留在人們心底的傷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愈合。這就像是兩大武林高手在生死存亡時刻比拼內力,最后的結局是一個人倒下,另一個人虛脫。對于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來說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時時刻刻站崗放哨,保持荷槍實彈的硬漢形象。
沒有人會否認秦始皇是一代雄主,與他的勇氣相比,他更缺乏政治手段和治國經驗。當天下統一的號角吹響多時,他老先生還執迷于戰爭的快感中無法自拔。他坐鎮咸陽,環顧四海,伸出兩個拳頭同時向南北兩個方向打去,對他來說人的思想是虛無而蒼白的,只有武力征服才是真正的鐵血王道?!妒酚洝分杏涊d,南方發兵攻打南越,守五嶺,據徐廣注是五十萬人,同時發役夫在湘江上游筑石堤,人工開鑿渠道來運送糧草,役夫人數也不在少數,這還沒有算進建筑宮殿陵墓的勞力,南征結束以后,南方設置桂林、南海、象郡,并且有相當規模的移民;北方派蒙恬發三十萬軍隊擊胡,同時修筑長城,人數也都不低于三十萬人。不安分的秦王嬴政,拿出了天下總動員的架勢。這完全符合法家理論的宗旨,只要活著就要往死里折騰。
法家理論只具備集權和戰時兩大特點,可以說是非常態下的非常之舉。戰爭年代,它是刺向對方的利刃;統一年代,它同樣還是利刃,不過刀鋒直接指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由此可見,秦王朝是成于法家,敗于法家。法家雖然使得亂世趨于統一,但是它所推崇的那一套“以暴抗暴”的理念讓權力沒有一絲溫情的遮羞布。
它終于還是在歷史的演進中敗下陣來,成了隱藏在中國封建政治權力游戲后面的那個罪魁元兇。
秦國從歷史舞臺上謝幕,法家信奉的那一套也隨之失去了市場,儒家的羽扇綸巾開始粉墨登場。
儒家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權力的熱愛,這從他們學習的課程中就可見端倪。儒家學堂教授《詩》、《書》、《易》、《禮》、《樂》、《春秋》六藝,和周代官吏教育中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比較,它剔除了習武的那一部分,增加了當代史的教育課程。意思就是說,天下士子要放下槍桿子,拿起筆桿子。
孔老夫子授學三千,帶徒七十二人,動靜造得不可謂不大。他周游列國推廣自己的學說,有人提出孔老夫子周游列國只是形式上的皮,跑官才是其實質上的血肉。但讓儒生們大為失望的是孔子奮斗終生也玩不過一個權力場上的三流角色,各國君主給出的評價是,有水平,但不是當官的那塊料。這種評價顯然是傷透了儒家門徒的心,如果自己的祖師在這個艱難的世道,求取功名都是這樣難,他們還有什么希望呢?孔子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雖然沒有在自己的時代成為權力場上的精英分子,卻不小心成為開啟中華文化的大儒,不知道這是時代的選擇,還是時代開的一個玩笑。我們說過,法家是為戰爭而生,是一頭嗜血的頭狼;而儒家卻與戰爭格格不入,見血就會繞道而行。這也就是為什么儒學會在春秋戰國時代為世人所遺忘。
歷史是懂幽默的,它總是愛跟那些較真的人開玩笑,說一些輕松的段子。讓孔老夫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后面,最后幫助儒家權力穿孔的人,卻是那個流氓成性的草根皇帝漢高祖劉邦。劉邦的草根不是表面上做做樣子,而是滲透進骨子里的,史料記載:亭長出生,“好酒及色”。就是這么一位我是流氓我怕誰的酒色之徒,他根本入不了儒家的法眼??蛇@種人有他自己的優勢,他來自平民,懂得老百姓需要什么,也善于聽取來自不同階層的意見,善于把握政治風向。擁護誰,反對誰,他拿捏得比誰都準。官場中人講究一個根基,根基牢固,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根基不牢,哪怕有一點風吹草動,也會被吹得東倒西歪。
所以說,歷代皇權專制王朝中,當權者的出身論其實就是權力的“打底定律”。
底打得牢,權力之樹就長得挺拔,不然也就成了歪脖子樹。劉邦之所以能在楚漢戰爭中笑到最后,完全得益于在他的底打得扎實,夠厚黑。
其實劉邦是一個非??蓯鄣娜?,劣跡斑斑,而又性情勃發。有人將中國帝王逐一歸類,認為劉邦屬于帝王序列中的小人。一個人年青的時候經常去別人家里蹭吃筵席,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他也不上禮錢就去白吃白喝。
有一次縣令擺席,劉邦居然也去混吃混喝。主人待客的規矩是:賀禮不滿千錢的,坐在堂下。堂上當然是貴賓席了,劉邦沒有錢還要坐貴賓席,拿張名帖往禮臺上一扔,嘴里喊道:“禮金一萬上賬?!比缓缶痛髶u大擺地坐到堂上。湊巧席間有位貴賓姓呂,是縣令的朋友。這呂公倒是個人物,不僅沒有因此而看不起劉邦,反覺得這家伙器宇不凡,竟把自己的女兒呂雉許配給了他,這就是日后的呂后。
不論是劉邦還是項羽,誰都想做天下第一,于是才引出了“楚漢之爭”。
要按實力,劉邦是打不過項羽的,但戰爭就是這么奇怪,有實力并不一定能贏,還得有計謀,會耍點流氓、無賴的手段。這一點項羽不會做,也做不出來;但劉邦無所顧忌,并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劉邦在得了天下后,完全否定秦朝推崇的法家那一套。在這種背景下,儒家開始逐步滲透權力場,在這里儒家最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叔孫通。
秦朝時叔孫通已經是待詔博士,權力易主后,他應該算是一名跟了兩朝主子的貳臣。在陳勝發動起義后,秦二世召集博士們咨詢將如何處理,平日里侃侃而談的博士們慌作一團。大多數人說的話如出一轍,都是陳勝造反,將會釀成大患,必須發兵征討。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讓秦二世胡亥聽得難受。只有叔孫通站出來說,幾個“群盜鼠竊狗盜”而已,地方官吏就可以搞定。讓這些博士做夢也想不到的是,本來哥幾個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卻換來皇帝的憤怒。咨詢的結果是秦二世胡亥下令將那些主張出兵征討的博士全部拿下,同時獎勵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事后,有人責備叔孫通有那么一點“諛”,叔孫通卻擦著汗回答說,我也是剛剛脫離虎口,你們就不要這么損我了。叔孫通連夜逃離咸陽城,先投懷王,再投項王,最后降漢。其實在這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叔孫通劃為沒有風骨氣節之人。在那樣一個活著才是硬道理的亂世中,趨利避害是一個人生存的本能反應。而這時候的知識分子也有選擇如何生存的權力,不存在和某個權力集團簽訂生死契約。也就是說,叔孫通最后投奔劉邦,是識時務的明智之舉。
剛一開始,劉邦對叔孫通這幫儒生還是有較強的抵觸情緒。要知道劉邦是一個將草根精神進行到底的人,沒有高學歷,生活也不小資,尤其看不慣儒生的那身行頭。對于劉邦的這種心理,叔孫通還是能看出來的。一個人如果連老板的喜怒哀樂都解讀不了,那他在官場上是沒有前途的。既然劉邦不喜歡這身奇裝異服,那就好好在形象上捯飭一下。于是叔孫通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后改穿楚地的短服,在那些頑固的儒生中,有一個人能主動站出來迎合自己。叔孫通的這種做法博得了劉邦的高度賞識,看來儒生們的頭腦也不全是花崗巖的。據《史記》記載,叔孫通降漢時跟隨的儒生有一百多位,可見叔孫通在當時的儒家學者中是具有一定號召力的。這幫人之所以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跟著叔孫通投奔劉邦,也是看中了叔孫通的勇氣和膽識。至少在那一百多位儒生敢死隊員們看來,跟著叔孫通是有前途的。
但現實很快讓他們奔騰的熱血冷卻了下來,叔孫通并沒有帶他們走上一條光明大道。這家伙一次又一次向劉邦舉薦的人都是一些有案底的黑社會分子(盜匪),儒家弟子一個也沒有舉薦。儒生們懷疑叔孫通是不是吃錯藥了,懷疑他還是不是儒家士子的一份子。叔孫通給出的理由是:漢王正在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打天下,你們只會讀書寫文章不會打仗,所以我要先舉薦那些上了前線敢玩命的主。等到天下一統,才能輪到你們上場。
你們需要耐心等待,等到時機成熟我一定會推薦你們的。叔孫通的這席話,并不是滿嘴跑火車,而是“心有所定,計有所守”的一種表現。由于他舉薦的人在戰爭中多次立功,劉邦非常高興,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劉邦早已統一天下。在他看來,那些官場禮節過于繁瑣,不符合他低級趣味的風格。他要求能省則省,一切從簡。
結果大漢帝國的朝堂成了鬧哄哄的菜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叔孫通拿出了秦朝朝儀、官制給新皇帝運用。劉邦建立的新王朝,基本是流氓政權取代了貴族政權,那些出身草野的流民哪里懂得什么禮儀和規矩,出入朝堂跟出入梁山聚義廳也差不多,奉行的也只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一套。群臣在朝堂之上開懷飲酒,高聲喧嘩,手癢難耐的武將們情急之下還會拔劍擊柱。
看著眼前亂糟糟的場面,劉邦覺得這樣太沒有規矩了。
叔孫通知道劉邦愈來愈討厭此類事,善于察言觀色的他就不失時機地說出了自己的觀點:那些儒生很難為您攻城拔寨,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弟子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打天下我們讀書人不行,而治天下你們這些沒文化的武人不行,還要靠我們儒家的弟子。
劉邦擔心的是,這些讀書人所制定的禮儀制度,又會像過去那樣煩瑣難行。為了打消劉邦心中的顧慮,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
所以從夏、殷、周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刪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復的?!笔鍖O通是個異常清醒之人,他對于權力體系建設有著一套更為實用的理論。他來自秦朝,對于秦王朝的敗亡也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從這個角度出發,叔孫通的觀點無疑是歷史文化層面上的一大進步。
于是漢高祖劉邦將制定朝儀的任務就交給了叔孫通,劉邦只定了一個調子: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意思就是說,你定的這個朝儀,不能過于繁瑣,要易學易掌握。
等到叔孫通的朝儀制定好了之后,先是召集了魯地幾十個讀書人,連同孫叔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野外牽繩索、樹茅草,將新近制定的禮法練習了一個多月。直到孫叔通覺得已經差不多了,于是上報漢高祖劉邦。劉邦在檢閱過后,覺得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繁文縟節給足了皇家面子,很能體現皇家的威嚴,臣子的恭順。他用四個字對叔孫通所做的工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吾能為之。這一套,我可以做得來。
對于叔孫通而言,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為了給叔孫通捧場,劉邦命令群臣都要學習這個新朝儀。只有學習了新朝儀,才有資格到朝堂之上來和我這個皇帝見面,不然繼續回頭學,直到學會為止。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陰歷十月,在原來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長樂宮建成,之后為朝廷所在。當年,諸侯和大臣們進行了十月朝拜歲首的禮節:天亮之前,謁者主持典禮,指導所有人員按次序進入殿內,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侍衛官員,佩帶兵器,豎立旗幟,然后傳令“快步走”。殿下郎中夾階而站,每階上都有數百人。叔孫通制定的這套易知易行的朝儀制度在長樂宮正式實施。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套朝儀制度讓那些平日里不拘小節、咋咋呼呼的文武大臣們收斂了許多,一個個按尊卑秩序喝酒說話,向劉邦行跪拜之禮,沒有敢失禮者。功臣列侯、眾將軍和軍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向東;文官從丞相以下排列在東,面向西。大行設置九個儐相,從上向下傳令。這時皇帝乘坐輦車出房,眾官員舉著旗幟傳呼警戒,帶領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按次序朝拜皇帝。這些官員沒有不震恐肅敬的。等到典禮完畢,又舉行正式宴會。凡陪坐殿上的官員都俯伏著,低垂著頭,按官位高低次序起立給皇上敬酒祝酒。酒過三巡,掌管賓客的謁者宣布“宴會結束”。御史嚴格執行紀律,把個別不遵照儀式的帶走治罪。在整個朝會過程中和宴會上,沒有人敢大笑大叫對皇上失禮的。
不試不知道,朝儀真奇妙。劉邦龍顏大悅道:“老子今天才體會到當皇帝的尊貴?!毕膊蛔越?。
把皇帝伺候高興了,大家也就有好日子過了。劉邦拜叔孫通為太常,并賜金五百斤。叔孫通的弟子也都紛紛被賜官。他們非常高興地說:“叔孫老師真是圣人啊,知道皇帝最重視的事情?!焙髞?,孫叔通在劉邦的授權下,又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適合當時需要的禮儀制度,并用它們來整理朝綱,一時之間,朝廷上下,秩序井然。而后世的禮儀制度,也是從這時開始得以定型并延續變化下來的。
通過制定漢代禮制,叔孫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為儒家最終被奉為正統思想鋪平了道路。
叔孫通又乘機進言:諸儒生跟我這么久了,朝儀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應該也給他們封官??梢娛鍖O通雖然是十足的儒生卻并不迂腐,懂得做人做事的進退。于是高祖劉邦將一百多名儒生全部封為郎官。劉邦的做法不僅使人想起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草根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認為:“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則天下治矣?!币簿褪钦f,訂立了禮儀,人們身份等級之間的差別和他們的名分就都確定了這樣國家不長治久安也難。
懂得見風使舵的叔孫通,隨著時局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但始終沒有改變的是他骨子里的儒家信念和自己對于權力的熱衷。孫叔通是見縫插針,趁機將儒家的禮制等級思想滲透在禮儀培訓里,在大臣們三跪九叩的同時,漢帝的威嚴,等級的體制,悄悄樹立起來,而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正名,也隨之樹立起來。叔孫通是個務實之人,也很低調。
通過制定朝儀規范了權力秩序,得到了劉邦的高度信任。也正因為他的努力,為后來的儒生集團在權力結構中爭取到更大的利益空間。叔孫通一炮打響之后,儒生們的膽子也就更大了。他們發現孔子當年周游列國努力尋找的權力魔杖和政治理想正向他們這些儒家后生們靠近,他們的時代就要到來。
這個發現,讓儒生們再也無法平心靜氣地做學問,陸賈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個代表。
陸賈和漢高祖劉邦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對話,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個沒多少文化的市井之徒,讀書不是他的愛好。陸賈有事沒事喜歡在漢高祖面前念叨《詩》、《書》,聽得劉邦的耳朵都生出繭子了,有一天劉邦實在聽得煩不勝煩,就指著陸生的鼻子吼道:“老子騎在馬上得了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并沒有回避劉邦提出的質疑,他也用同樣的語氣回復了一句:“騎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就可以騎在馬上治天下嗎?況且湯武當年用武力奪取天下,卻以文治守護天下。文武兼濟,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策。過去吳王夫差、智伯就是因為武力太盛而亡國;秦王朝也是如此。假如過去秦國在吞并天下以后,實行仁義之治,效法先圣,陛下又怎么能得到今天的江山社稷?”這句話顯然是在教育劉邦,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樣就會犯秦國當年犯下的錯誤,離亡國之日也就不遠了。
劉邦還算是一個好學生,教育之下面有慚色道:“希望你能為我寫出秦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以及歷代國家興亡的原因?!眲钸@么做是為了將來少走彎路,避免大漢王朝重蹈覆轍。
陸賈簡單地向劉邦提供了一些治國方略,一共寫了十二篇,每奏為一篇。劉邦看了以后非常滿意,稱贊陸賈講得好。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知識分子從此正式走上了權力舞臺的中央地帶。這時候在國家權力系統內部儒家已經漸漸占據了上風,儒家的理論優勢和政治優勢在叔孫通、陸賈、賈誼等儒家知識分子的“權力穿孔”之下,已經成為權力集團推崇的一門顯學。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達到了巔峰,一代雄主身邊環繞的都是孔老夫子的衣缽傳人。意氣風發的漢武帝將獨尊儒術的方針與正式權力相互嵌接,以此規劃著自己的權力藍圖。
叔孫通幫助劉邦解決了朝儀問題,使草根皇帝真正嘗到了做皇帝的滋味;陸賈將秦國奉行的那一套戰時體制全盤否決,打通了皇家權力的通道,使得漢王朝的權力運作有了自己的體系;賈誼將德政、教化滲透進正式權力系統,極大地緩和了權力集團和民間的矛盾;董仲舒倡導儒家士風,對規范官僚集團的權力行為起到了很好的輻射作用。
當一切都走向正軌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叔孫通當初的良苦用心,真可謂善莫大焉。作為皇帝,想要他的子民和子孫們就如一個個工具,每天機械地做著同樣的事情,整個帝國也如一臺機器一樣不出意外地運轉,以贏得家天下的萬世相傳。
儒家后生們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權力集團的核心人物,官家意圖的具體執行者。禮成了全社會的行為規范,儒家的思想和觀念也由此深入每個家庭和每個社會組織,成為人人遵奉的信條。
孔老夫子的弟子們也慢慢按照他們自身的愿望在改造現實,改變著中國歷史的格局?;实叟c臣子之間,在禮儀上皇帝的地位日見其隆,而臣子的地位日見其卑。歷代帝王嘴上說著揚崇儒家,骨子里卻篤信法家。為了與臣子們保持適當的距離,他們更傾向于將自己的真實面目隱藏于重重的迷霧之中,不讓人輕易識破。大多數臣子也很配合君王的行動,大家一窩蜂“捧臭腳”地起哄“尊王”。在庶民的眼里,皇帝越來越神,到了韓愈竟然喊出:“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的時候,大家也就再不敢隨便說話了,專制制度下催生出的帝王之尊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