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國 正文

馬歇爾計劃的出籠、實施和影響?該如何評價馬歇爾計劃?

掃碼手機瀏覽

馬歇爾計劃的出籠、實施和影響

馬歇爾計劃”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的“援歐”計劃,又名“歐洲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是國務卿馬歇爾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學發表的一篇演說中提出的,故稱“馬歇爾計劃”。馬歇爾提出這項計劃的目的,在于用經濟手段扶助西歐,使其迅速復興和穩定,進而拉攏和控制西歐,共同與蘇聯抗衡。由于西歐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經濟元氣大傷,迫切需要美國在經濟上的幫助,因此積極響應這一計劃。馬歇爾計劃從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歷時4年,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歐困境與美國的打算

戰前,西歐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地區,谷物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27%,鋼鐵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7%。貿易方面,西歐出口占世界總額的24%,進口占世界39%。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蒙受戰爭破壞,加上1946年底的嚴寒,使西歐經濟凋敝不堪。1947年初,德國工業產量僅及戰前1938年的27%,奧地利、意大利、希臘等國的工業產量未達到1938年的2/3,英國工業也有一半陷入癱瘓狀態。素以農業發達著稱的法國,1947年320萬畝小麥失收,人民食不裹腹,每人每天口糧只有170克面包。工農業生產一蹶不振,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法國的批發價上漲80%,德國的西部占領區物價則直線上升,貨幣貶值成為不起作用的紙片,甚至以有香煙取代貨幣作為交換單位的情況。就外貿而言,西歐出口能力薄弱,進口能力又因外匯儲備近乎枯竭而受到嚴重限制。這樣,西歐外貿便陷入半停頓狀態。當時,西歐若要進口使經濟復興的必要物資,唯一辦法便是向國外借債。1945年中至1946年底,西歐共向美國貸款75億美元。

西歐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也激化了各國的國內階級矛盾。戰后初期,西歐各國罷工浪潮此伏彼起,共產黨力量日漸壯大。法國和意大利兩國共產黨成為國內影響較大的政黨,并參加政府內閣。西歐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對經濟困境一籌莫展,對共產黨擴大影響更是憂心忡忡,唯恐各國共產黨與蘇聯里應外合奪取政權。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并鞏固其統治地位,西歐各國政府紛紛向美國告急求援。

出于稱霸世界全球戰略的考慮,美國對于西歐嚴重的情況十分重視。美國政府深知,美國固然強大,但要遏制戰后在政治上享有崇高威望、軍事上擁有相當實力的蘇聯,光靠美國一家是不夠的。權衡利弊,美國感到在美蘇對抗的天平上,西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歐若傾向美國,則美蘇實力之比為4:1, 美國占壓倒優勢。一旦西歐倒向蘇聯,美蘇實力之比便接近于1:1,出現勢均力敵的復雜局面。顯然,與西歐結盟符合美國全球戰略利益。西歐向美告急正成為美國與西歐結盟的天賜良機。

關鍵在于如何與西歐結盟。究竟是采取“杜魯門主義”的方式還是另辟蹊徑?當時,美國政府內部有很多人批評“杜魯門主義”公開打出反共旗號,未免過于露骨。國務卿馬歇爾覺得“杜魯門主義”最大缺陷在于高呼反共,卻沒有抓住西歐要害。據他判斷,戰后西歐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凋敝。西歐經濟如繼續惡化,必將成為各國革命形勢的催化劑,而且有利于蘇聯插手西歐。美國若對每況愈下的西歐經濟甩手不管,便有可能失去西歐,從而在對蘇冷戰中落于孤立的不利地位。因此,美國若要增強對抗蘇聯的實力,首先得協助西歐擺脫經濟困境。這樣,從經濟上扶植西歐便成為美國與西歐結盟、共同遏制蘇聯的最佳方案。

當然,美國政府決定采用經濟扶植西歐的方案,首先是出于遏制蘇聯的戰略需要,但也有另一層經濟考慮,即對外經濟擴張。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實力膨脹,工業產量占資本主義世界的3/5,黃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的2/3。美國壟斷財團為了解決戰后美國生產過剩與市場日趨縮小的矛盾,急于擴大國外市場,尤其是傳統的西歐市場。然而昔日貿易伙伴——西歐,如今經濟蕭條、外匯儲備緊缺、外貿赤字日增。顯然,美國若要打開西歐市場,首先得在經濟上扶持西歐,逐步解決西歐外貿面臨的問題。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樣,“復興”西歐便與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意圖密切聯系在一起。

至1947年初,美國統治集團已把遏制蘇聯的政治目標與向外經濟擴張的意圖揉為一體,“復興”西歐的“經援”方案日臻成熟。

馬歇爾發表哈佛演說

1947年3—4月間,美國草擬“援歐”方案,此時正值美、蘇、英、法4國外長在莫斯科開會,具體討論德國、奧地利問題。馬歇爾在會上提出德國經濟統一的問題,但被蘇聯否定。會議開了1個多月毫無結果。會議結束前,馬歇爾拜訪斯大林,斯大林對國際問題及德國問題均未具體表態,只是說:“如果達不成協議,那又有什么關系?我們下次可能達成協議,下次不成,可以等再下一次……必須有耐心,不要悲觀”。

莫斯科外長會議結束后,馬歇爾抓住斯大林的上述談話,為美國加快“援歐”計劃造輿論。他責怪蘇聯在歐洲采取拖延戰術,其目的不僅使德國問題無法解決,更要使陷入困境的歐洲經濟最后崩潰?;貒?,馬歇爾立即就莫斯科外長會議發表廣播演說,介紹歐洲經濟現狀時,馬歇爾強調歐洲的“病人已奄奄一息”,美國必須對癥下藥,迅即行動。

馬歇爾親自搭班子,研究具體方針,制訂具體的“援歐”計劃。1947年4月底5月初,他責成助理國務卿威爾·克萊頓就西歐經濟現狀寫成書面報告。此外,他授權蘇聯問題專家喬治·凱南領導國務院政策設計司,在兩周內將“援歐”具體建議送交國務院。

到5月下旬,凱南與克萊頓均向馬歇爾提交了“援歐”建議。建議認為,美國只有給瀕臨絕境的西歐經濟“輸血”,才能達到控制西歐的目的,必須把西歐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打破各國的經濟壁壘,協調各國的關系,緩和英、法、德的矛盾,以便一致對付蘇聯;同時還獻計說,美國不必急于發表“復興”歐洲的具體計劃,而是乘歐洲經濟瀕于絕境之機,讓歐洲國家聯合起來主動向美國提出請求。最后留下的是一個棘手問題,即“援歐”范圍究竟包括西歐,還是包括整個歐洲。頓時,是否邀請蘇聯便成為問題的核心所在??v然美國早將“援歐”范圍定為西歐,但迫于形勢,為了避免被指責分裂歐洲,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邀請蘇聯參加的問題。為此, 5月28日國務院召集主要官員與智囊人士開會磋商。

會上,馬歇爾很快便把問題集中到一點,即是否要邀請蘇聯?邀請蘇聯有什么利弊?副國務卿艾奇遜認為,蘇聯參加弊多利少,美國國會很可能不肯撥款,從而影響整個“援歐”計劃。但據他估計,蘇聯不一定會參加,因為按照常規,蘇聯是不愿泄露其國內經濟情報的。因此,美國不妨發出公開邀請,然后看一看蘇聯是否響應。凱南與艾奇遜意見一致,也主張向蘇聯發出邀請。凱南在發言中進一步分析了邀請蘇聯的理由。在他看來,蘇聯是非邀請不可的,唯有這樣才能使美國不必承擔分裂歐洲的責任。但凱南也承認,蘇聯當真應邀參加,則又違背美國本意。怎么辦?凱南認為,美國只要在邀請蘇聯的同時,提出苛刻條件,要求蘇聯象美國一樣,多承擔責任,多作出貢獻,蘇聯便有可能拒絕參加“援歐”計劃。馬歇爾感到,凱南言之有理,決定暫不限定“援歐”范圍,在宣布該計劃時,則盡可能含糊其詞,這樣便為其后迫使蘇聯退出該計劃埋下釘子。

經過短期緊張籌備,“援歐”計劃的大政方針均已確定。馬歇爾便借哈佛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并授予他名譽學位之際,發表“援歐”演說。

授予名譽學位的日子定在1947年6月5日下午,哈佛的畢業生與校友圍坐在校園榆樹下,傾聽各界人士講話。馬歇爾對準備在這次演說中拋出援助歐洲的計劃一事守口如瓶。馬歇爾的講話稿由自己起草,發表前甚至沒有給國務院留下副本,艾奇遜這樣寫道:“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國務卿帶著這樣一份遠遠沒有準備好的講話稿去做如此重要的講演,而且也沒有把最后定稿的內容通過國務院。直到最后幾分鐘,我才通過電話從卡特上校那里探聽到講演的內容”。馬歇爾演說時,身穿便服,表情嚴肅。演說平板單調,歷時只不過15分鐘,但是卻闡明了美國重大的“援歐”政策。

馬歇爾具體闡述了歐洲的經濟困境:戰爭使歐洲變成一片廢墟,城市、工廠、礦山、鐵路均遭嚴重破壞。如今,歐洲無法生產足夠數量的工業品、糧食、原料。此外,歐洲燃料匱乏,工業裝備極為陳舊。馬歇爾表示,美國愿意提供援助,盡其所能協助歐洲經濟恢復正常。接著他提出美國的“援歐”方針:一是,如果美國政府單方面制訂歐洲經濟復興計劃,那既不妥當,也收不到效果。因而歐洲應采取主動,“歐洲必須先行一步”,美國則從旁提供援助。二是,美國這次“援歐”與以前不同,不是向個別國家提供零星援助,而是向聯合的歐洲提供援助。至于聯合的歐洲,是指蘇聯在內的整個歐洲,還是只包括西歐,馬歇爾不作正面解釋。他只是含糊其詞地說,該計劃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暗示該計劃有可能只包括西歐。在演說中馬歇爾還說:“我們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復世界范圍內的正常經濟秩序,從而提供一個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會環境……我敢肯定,任何愿意加入這一復興事業的國家,都將得到美國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企圖阻礙別國復興的政府,都不會得到我們的幫助” 。

演說發表后不久,“援助”計劃便被稱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英法響應與蘇聯東歐拒絕參加

為了引起歐洲的重視和強烈反響,美國官方人士私下與西歐記者密切通氣。美國副國務卿艾奇遜專門召見3名駐華盛頓的英國記者。艾奇遜強調,即將發表的馬歇爾演說意義重大,催他們馬上向國內發講話全文,并務必要及時告知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6月5日下午,馬歇爾演說結束時,倫敦已是晚上9點?!睹咳针娪崍蟆方拥今v華盛頓記者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的電話記錄稿后1小時,便迅速將馬歇爾的演說全文送到貝文床頭。

貝文看了哈佛演說全文后,率先響應。不久,法國總統樊尚·奧里奧爾也宣布法國準備毫不遲疑地參加馬歇爾計劃。6月17日,貝文赴巴黎拜會法國外長皮杜爾。在為時兩天的洽談中,雙方的立場頗為接近。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后,英、法兩國均淪為二流國家。經濟凋敝又促使英法不得不暫時依賴美國。然而,英國總想重振昔日雄威,法國也時刻不忘恢復其大國地位。出于上述考慮,兩國決定借響應馬歇爾計劃的機會,在即將成立的歐洲組織中充分發揮作用,以求借助美國力量,逐步實現重整旗鼓的目的。為此,貝文和皮杜爾經過協商,一致同意成立由英、法、意大利、荷蘭、挪威5國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并使之成為未來歐洲組織的核心機構。當然,他們不言自明的意圖是英法在該委員會必須起領導作用。

貝文和皮杜爾在會談中除確定對兩國有利的組織結構原則外,還決定邀請蘇聯共商歐洲響應馬歇爾計劃的有關事宜。當然,英法的邀請不過是做做姿態而已。他們指望蘇聯拒絕邀請。然而,萬一蘇聯接受邀請,又怎么辦?為此,貝文專門詢問美國助理國務卿克萊頓??巳R頓回答說:“除非蘇聯外交政策有重大轉變,否則美國人民將不會批準對蘇援助”。貝文得悉美國意圖后,決心對蘇聯設置障礙,迫使蘇聯不參加馬歇爾計劃。6月19日,英法聯合邀請蘇聯,商討關于歐洲響應馬歇爾計劃的預備會。

但事實卻是,蘇聯不僅接受英法邀請,而且派遣外長莫洛托夫出席會議。 6月27日英、法、蘇3國外長在巴黎會晤,莫洛托夫率領89名經濟學家和顧問組成的大型代表團來到巴黎。蘇聯對這次會議信疑參半。蘇聯戰時蒙受巨大損失,死亡人數為1,500—2,000萬,物質損失估計合5千億美元。因而,蘇聯指望參加馬歇爾計劃,爭取美援,便于國內經濟復興。另一方面,蘇聯摸不準接受美援有何苛刻條件,想借此機會作一番試探,看是否有可能接受美援。

會議第1天,英法便先發制人。法國外長皮杜爾主張,以英法蘇3國為主,擬定歐洲各國統一的經濟復興大綱。皮杜爾的方案有兩點引起了蘇聯的注意,一是歐洲各國必須將其經濟情報和盤托出;二是歐洲必須先拿出計劃,然后美國再提出具體援助條件。

莫洛托夫仔細聽取英法意見后,直到第2天才全面闡述蘇聯政府觀點。他首先指出,歐洲復興計劃若要取得成功,關鍵不在于歐洲先拿出方案,而在于美國確定援助的具體數額。莫洛托夫還認為,歐洲若制定統一的經濟計劃,便要求各國泄露其國內經濟計劃,其結果必然等于干涉各國內政。他的看法雖與英法針鋒相對,但態度比較溫和,盡量避免與貝文、皮杜爾沖突。但英、法外長立場卻很強硬,甚至在會外還制造蘇聯破壞會議的輿論。顯然,英、法是想撇開蘇聯“單獨干”。為此莫洛托夫只得向國內請示匯報。

7月2日,會議開到中途時,莫洛托夫接到政府的新指示。他情緒激動,貝文看到他“前額上那個凸塊又鼓了起來”,莫洛托夫發表了一篇措詞嚴厲的聲明,譴責馬歇爾計劃是不可能促進歐洲各國合作重建歐洲,而只是使用美元干預歐洲各國內政的一個邪惡計劃而已。貝文起身駁斥莫洛托夫的聲明全面歪曲了西方意圖,并宣稱英國決不因此而退縮。莫洛托夫聽后,立即從椅子上站起來,卷起文件退席而去。

蘇聯退出會議正合西方的心意。接著,英法便策劃召開巴黎經濟會議,并邀請東歐各國參加。西方邀請東歐,旨在以經援作誘餌,滲透東歐,以削弱蘇聯在東歐的影響。但是,東歐各國均拒絕西方的邀請。

然而,東歐各國尤其是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曾經考慮要出席巴黎經濟會議。波蘭外長曾通知波蘭駐法大使格里菲斯,明確表示波蘭將派代表赴會。但由于蘇聯的態度,波蘭政府只得收回成命。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將派觀察員出席巴黎經濟會議。正當物色與會人選時,在莫斯科談判捷蘇雙邊貿易協定的捷克總理哥特瓦爾德打來一份電報。電報傳達了斯大林的意見,要求捷立即撤銷原先決定。于是,捷克政府馬上公開聲明它拒絕英法邀請。

巴黎經濟會議與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蘇聯東歐拒絕參加后,馬歇爾計劃的范圍便限于西歐。7月12日,西歐經濟會議在巴黎開幕。英國外交官奧利弗·法蘭克斯爵士主持了會議,法國外長則在會上致開幕詞。除英法外,奧地利、丹麥、冰島、希臘、土耳其、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愛爾蘭、瑞士、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共16個國家的代表出席。會議決定成立以奧利弗·法蘭克斯為首的巴黎經濟會議的常設機構——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下設執行委員會與技術委員會。會議結束時,宣布西歐16國將于8月底向美國提交一份聯合申請美援報告。西歐要求美國提供總數為282億美元的援助。美國認為要價太高,要求修正。9月22日16國代表簽署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的總報告,提出“歐洲復興計劃的4項原則”:(一)各國努力發展生產;(二)維持國內財政穩定;(三)在參加國之間發展經濟合作;(四)采取措施解決參加國與美洲大陸之間的赤字??倛蟾嫦蛎绹岢鲈?年內提供224億美元的援助要求。

美國政府在反復審批西歐聯合申請美援報告前后,在美國國內成立了克魯格委員會、諾斯委員會與哈里曼委員會,側重分析美國的外援能力與提供外援的必要性以及外援原則。哈里曼委員會全面闡述了外援與美國的利害關系,強調美國在西歐不僅有經濟利益,還有戰略與政治的利益,那就是在冷戰期間聯合西歐對抗蘇聯的需要。1974年12月19日,杜魯門向國會提交“美國支持歐洲復興計劃”的咨文,要求國會在1948—1952年撥款170億美元。經過數月辯論,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終于批準“馬歇爾計劃”。

接著,美國和西歐先后成立相應機構。美國成立經濟合作署。該署為馬歇爾計劃的領導機構,負責掌管受援國的援助分配大權,甚至左右受援國的計劃、政策與行動。經過精心挑選,美國政府物色斯蒂培克汽車公司原總經理保羅·霍夫曼擔任該署署長,前駐蘇大使哈里曼任駐歐特別代表。該署在西歐各受援國設立代表處,監督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1周后,西歐16國代表和美、英、法駐德占區軍事長官聚會巴黎,在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基礎上成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比利時的保羅·斯巴克當選為主席。該組織是馬歇爾計劃的執行機構,任務是互通經濟情報,逐步加強各國經濟合作。

經濟合作署與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先后成立后,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在計劃的第1階段(1948年4月至1949年6月底),歐洲經濟合作組織首先重點解決糧食問題和工農業生產問題,經過1年多努力,西歐農業出現回升跡象,工業初步有了起色。接著,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責成各國制訂經濟計劃,在產量回升基礎上逐步發展經濟。然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雖有雄心,卻無財權,只得仰仗經濟合作署。借此機會,經濟合作署利用“對等基金”①,把西歐經濟納入它的軌道。經濟合作署要求各國協調經濟計劃,力求做到專業分工,有所側重。在法國,經濟合作署撥款12億美元,插手法國煤鋼工業。經濟合作署還要求意大利發展那不勒斯熱電廠,英國發展沿海造船工業和輕紡工業,西德發展高精尖工業。

經濟合作署不僅影響并協調各國經濟計劃,更指望西歐經濟在協調基礎上逐步聯合,成為一個統一市場,便于美國資本滲透。為此,它在計劃第1年便設法打破西歐以雙邊貿易為主的格局。1947年,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意大利等國曾締結一項多邊支付協定,卻因缺乏結算貨幣而夭折。馬歇爾計劃正式實施后,經濟合作署緊緊抓住西歐內部貿易支付的上述弱點,將“有條件援助”①與匯劃結算揉合起來。1948年10月,在美國提議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簽署歐洲支付協定,即多邊支付協定,確立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由瑞士巴塞爾銀行擔任結算機構。通過這個機構沖破了西歐雙邊貿易的束縛,初步打開了西歐多邊支付的新格局。這樣,美國從貿易著手,促進了西歐經濟的聯合。

1949年7月至1951年夏,馬歇爾計劃進入第2階段。在這一階段,西歐各國工農業產量繼續回升,財政較前穩定。隨著經濟好轉,英國于1951年起停止接受美援,其他國家也逐漸減少美援數額。為此,經濟合作署將進一步促進西歐經濟聯合,1949年10月底,經濟合作署署長霍夫曼親自出馬,對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發表演說,要求西歐在初步形成多邊支付格局的基礎上,逐步取消貿易進口的數量限制和國內外有別的雙重價格?;舴蚵鼜娬{,西歐若不接受上述條件,美國便會削減“援助”。懾于美國壓力,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于1949年11月20日宣布取消50%的貿易進口數量限制,次年1月底又宣布取消60%的進口數量限制。1950年9月,馬歇爾計劃的16個參加國宣布成立“歐洲支付同盟”?!皻W洲支付同盟”的成立,奠定了貿易支付逐步自由化,貿易限制逐步減少的基礎,并為西歐日后建立各種自由貿易區提供范例。

經濟合作署感到,要促進西歐經濟聯合,只是貿易自由是不夠的,還必須沖破民族疆界,大搞跨國援建項目。經濟合作署的上述設想受到美國政府贊賞。美國政府立即宣布將100萬美元以上的“特別項目”批準權授予霍夫曼,指示他利用“美援”,在電力、鋼鐵和煉油等重要工業部門嘗試并積累跨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驗。1950年5月,經濟合作署支持法國外長舒曼提出舒曼計劃,即以西德和法國的煤鋼工業為主體,聯合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的煤鋼工業建立煤鋼聯營組織。近一年后,1951年4月,簽署舒曼計劃的6國代表宣布成立歐洲煤鋼聯營組織。該組織以跨國形式將上述6國的煤鋼工業揉為一體,這是朝著西歐經濟聯合邁出的重要步驟。

1951年秋,馬歇爾計劃實施進入第3階段即尾聲階段。這時朝鮮戰爭爆發已有1年。為了適應朝鮮戰爭后西歐擴軍備戰的需要,美國對西歐援助以軍援為主。1951—1952年,美國援歐總額中,經濟援助僅占17.2%,軍援占82.8%。為了貫徹以軍援為主的外援方針,美國國會于1951年10月10日通過共同安全法,授權總統成立共同安全署。該署統抓一切外援計劃,原則是軍援為主,兼顧經濟、技術援助。此后,共同安全計劃代替了馬歇爾計劃,經濟合作署也為共同安全署所代替。至1952年6月底,馬歇爾計劃正式實施完畢。

馬歇爾計劃的后果和影響

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美國國會為之撥款131.5億美元。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它既通過經濟上的滲透和擴張加深了西歐對它的經濟依賴,又加強了美國對西歐的控制,鞏固了它的盟主地位,促使西歐在美蘇冷戰中更加唯命是從,追隨美國,遏制蘇聯,從而增強了美國對抗蘇聯的實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馬歇爾計劃是一項對蘇“遏制”政策。所以杜魯門說,執行馬歇爾計劃“是為了明智而有效地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偉大事業”。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戰后以來影響頗大的對外經援政策。它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即促進了西歐經濟復興,使困頓不堪的西歐經濟呈現起色。該計劃結束時,西歐地區工業產量比戰前上升35%,農業產量較戰前提高10%。此外,馬歇爾計劃還推動了西歐的經濟聯合。歐洲煤鋼聯營與歐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計劃實施期間成立的。

盡管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經濟復興與聯合,但這段時期的美歐關系卻具有兩重性,既有遏制蘇聯的一致性,又有貌合神離的矛盾性。當時,西歐各國由于經濟衰竭,又擔憂蘇聯以東歐為跳板,繼續向西歐推進,于是以曲求伸,仰仗美國。但西歐各國不甘長期屈從美國,更不甘經濟聯合主動權抓在美國手里,待到50年代,西歐各國經濟恢復,羽毛漸豐,便在政治經濟上向美國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1958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6國在歐洲煤鋼聯營基礎上成立了西歐共同市場,標志著西歐已將經濟聯合主動權抓到自己手里。此后,歐美關系便從馬歇爾計劃的依賴關系逐漸變為平等的伙伴關系。

注釋

① 根據規定,美國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撥款(包括贈款和貸款)給經濟合作署,由該署向美國企業采購西歐復興的必需物資,然后把這些物資輸往受援國。美國政府把這筆款項連同運輸費在內的勞務費,記入專門開列的特別賬戶。受援國得到這批物資后,把銷貨所得也記入特別賬戶。

① 若一個西歐國家向另一個西歐國家提供貨物,后者缺乏結算手段,美國則給予前者一筆貸款,其數額相當于后者的賒款數額,以此結算了賬。這便是所謂的“有條件援助”。

更多信息:

本文由謀略學網原創收集發布,轉載請注明鏈接。

轉載請注明地址://www.tradeshowscentral.com/meiguo/2020078318.html

大家在看

野花社区免费视频全网_欧美肥妇肥老寡妇_欧美 日韩 亚洲综合 国产_草草永久地址发布页①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