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字玉衡,號琥璜,湖南省寧鄉縣人,1876年5月27日生。
何叔衡12歲至22歲,在鄉斷續讀了8年私塾。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后,帝國主義日益加深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使何叔衡產生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1902年,他遵父命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秀才,后回鄉教私塾。在此期間,他一面教書,一面自學,尤其注意研究歷史、地理及人生觀問題。
1909年春,他受聘到云山高等小學堂任教,任高年級國文、歷史、地理教員。此時,他的堂弟何梓林已在福建參加了同盟會,常給他寄革命書報,促使他的思想由痛恨清朝轉向接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他經常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立志改革、救國救民。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何叔衡萬分欣喜。他率先剪掉頭上的發辮,積極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他還與謝覺哉等進步教師一道辦學生會,反對尊孔讀經,提倡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1913年春,為了尋求新的革命道路,何叔衡赴長沙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師范,一年后轉入第一師范講習班就讀。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比他年輕17歲的毛澤東。兩人年齡相差雖大,但志趣相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5年,一個強大的反封建新文化運動席卷中國。何叔衡從這場運動中看到了新曙光,“頓覺靜的生活與孤獨的生活之非”,開始了“動的生活與團體生活之追求”。①1918年4月,他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創立了著名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以改造中國為宗旨,團結進步青年,探索革命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何叔衡積極投入運動。他全力協助毛澤東,以新民學會為核心,組織和推動了湖南反帝反封斗爭的不斷深入發展。是年11月他被選為新民學會執行委員長。同年12月至翌年5月,他同毛澤東一道領導了湖南的驅張運動,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深入發展。他所領導的衡陽代表團對這次運動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何叔衡迅速走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1920年6月,他從衡陽回到長沙,協助毛澤東在湖南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創建共產黨作準備。同年8月,他和毛澤東、彭璜等創辦了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研究介紹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傳播馬列主義。9月,他受湖南省教委委派任省通俗教育館長。他利用這個職務為建黨準備作了大量工作。他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改革了《湖南通俗報》著重刊登反帝反封、民眾聯合、勞工神圣、婦女解放等內容的文章,便之成為提高人民思想覺悟的有力工具。此外,他還積極培養革命人才,聘請具有進步思想的教員下鄉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促進了積極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培養了工農運動骨干。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9月,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的積極分子學習研究馬列主義,何叔衡參加了學習,成為湖南建黨的骨干。1921年1月。他和毛澤東召集在長沙的新民學會會員開會。會議由何叔衡主持,討論改造中國與世界問題。何叔衡贊同毛澤東的意見,力主在中國建立俄國式的共產黨,并對社會民主主義、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作了切中要害的批判。這次會議使新民學會的宗旨由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去上海舉行。何叔衡和毛澤東作為湖南共產主義者代表出席了大會,成為12名與會代表之一。會后,他和毛被派回長沙,在湖南建立黨的地方組織。同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隨后著手在長沙附近各縣發展黨員,建立黨小組。1922年5月中共湘區委員會正式成立,毛澤東任書記,何叔衡任組織委員。
1921年8月,何叔衡同毛澤東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以訓練黨、團干部,加強黨的建設。他們組織學員討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培養和發展黨員,被稱為“湖南革命的總匯處”。在此期間,何叔衡還參與了湖南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1923年11月, 自修大學被湖南軍閥趙恒惕封閉。湖南黨組織立即籌辦了一所正規學校即湘江學校,由何叔衡任校長。他十分注重向學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培養他們的民族獨立思想與革命精神,指導他們參加各種愛國反帝斗爭。該校還設置了農村師范部, 目的在于“造就一班農民運動人才,到農村去做農民運動 ”。在何叔衡等人的努力下,湘江學校辦成了真正黨的學校,為黨培養了大批堅強的革命干部,尤其是農民運動骨干。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實現國共合作。何叔衡根據黨的指示,為在湖南重建國民黨組織,促進國共合作,進行了積極的努力。1925年春,湖南國民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在長沙舉行,成立了省黨部,何叔衡當選為執監委員,參與湖南國民黨領導工作。他還經常奔赴全省各地,幫助建立和整頓國民黨組織,并指定共產黨人在農民中發展國民黨員。1926年3月,他與夏曦等在衡陽成立了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特別委員會,為迎接北伐軍入湘作了重要準備工作。
1926年7月北伐軍攻克長沙后,何叔衡隨軍回到長沙。8月,參加了國民黨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監察委員。會后,他先后擔任湖南省法院陪審員、懲治土豪劣紳特別法庭成員,省中山圖書館館長, 《湖南民報》館館長等職。他無私無畏,積極負責,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何叔衡赴湖南寧鄉等地開展農民運動。同年5月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他到達上海堅持黨的地下斗爭。
1928年6月,何叔衡受中國共產黨派遣赴莫斯科學習。到莫斯科后,他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九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著重進行革命理論和領導方法的研究。
1930年7月,何叔衡回到上海,擔任共產國際救濟總會和全國互濟會負責人。
1931年秋,何叔衡離開上海,輾轉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瑞金。同年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何叔衡出席了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此后,他先后擔任中央政府工農檢查部部長。內務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政府干部訓練班主任等職。他深入群眾、嚴肅認真。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時,王明左傾錯誤已逐步在中國共產黨內占據統治地位。1931年的贛南會議和次年8月的寧都會議,錯誤地解除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職務,在蘇區各項工作中全面貫徹左傾錯誤路線。何叔衡對此十分不滿,他在工作中對左傾錯誤的某些作法進行了抵制。他在主持司法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力求證據確鑿,反對左的肅反政策,因此被左傾錯誤領導指責為“嚴重的官僚主義者”和“政治上動搖”,并受到了批判。
1933年冬,何叔衡被錯誤地撤銷全部領導職務,但他仍然踏實地從事黨分配給他的任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何叔衡被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
1935年1月,何叔衡與瞿秋白等由江西瑞金附近出發轉至閩西,擬經廣東、香港去上海。2月24日凌晨到達上杭縣濯田區水口鎮附近的小徑村時被敵發現。何叔衡在突圍戰斗中英勇犧牲。
注釋
① 《新民學會會務報告》第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