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教
(江西教育出版社,15萬字)
★關于家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就是以家長的日常言行、家書、家庭活動、家風等因素,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一部分,對下一代的成長起著奠基性的作用。大凡古之先賢,今之名人都注重對子孫進行道德、性情、能力等方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立志。
★金鏤衣(唐、杜秋娘):勸君莫惜金鏤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鄭曉(明)訓學語:膽欲大,心欲??;智欲圓,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學非記誦云爾,當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親履之。南陽一出即相,淮陰一出即將,果蓋世雄才,皆是平時所學,志士讀書當知此。不然,世之能讀書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鄭板橋“富貴足以愚人,貪賤孕育理想?!?/p>
★蘇霍姆林斯基對兒子講:“思想、理想,這是偉大的、神圣的詞。不管是誰,也不管他是自覺地還是不自覺地,如果企圖把人類思想的美加以庸俗化,用市儈的自負和淡漠,用庸人的嘲笑去玷污這個純潔而莊嚴的詞,他就是對人本身的玷污。思想性,這是真正的人性。歌德說任何人,一旦離開思想,最后剩下的也只是一堆肉?!?/p>
(蘇霍姆林基〈1918年-1970年〉:蘇聯教育家。他一生寫過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童話、短篇小說等作品。他長期從事教育實驗,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他的教育思想極其豐富生動,他的著作被譽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百科全書”。)
★勸學。
★孔子對其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歐陽修《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明·龐尚鵬: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游戲。毋誑言,毋貪利。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果樹,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歌德之子在其紀念冊里摘引別人寫的一段詩:“人生在這里有兩分半鐘的時間,一分鐘微笑,一分鐘嘆息,半分鐘愛,因為在愛的這半分鐘中間,他死去了?!备璧乱娭?,十分不高興,他認為對人生采取這樣玩世不恭的態度,很不嚴肅,于是寫道:“一個鐘頭有六十分鐘,一天就超過了一千。小兒子要知道這個道理,人能夠有多少貢獻?!彼€在一首詩里寫道:“我的產業是多么美,多么廣,多么寬!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是時間!”他身體力行,寫《浮士德》前后用了60年的時間。
★品行教育。
★黃炎培給兒子黃大能的座右銘: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
★馬克思的“自白書”
19世紀60年代,倫敦非常流行一種填寫“自白書”的娛樂。這種娛樂類似于問卷調查,出一些小題目讓人們回答。有一天,馬克思的大女兒燕妮和二女兒勞拉拿一張“自白書”要爸爸填寫。馬克思想趁此機會表明自己的心跡,以此教育女兒,便認真地填了起來:
您最珍重的品德……樸素。
您的主要特點……目標始終如一。
您對幸福的理解……斗爭。
您對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厭惡的缺點……逢迎。
您最不能容忍的缺點……奴顏婢膝。
您能原諒的缺點……輕信。
您喜愛的英雄……斯巴達克·刻卜勒。
您喜愛的詩人……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歌德。
您喜愛的散文家……狄德羅。
您喜愛做的事……啃書本。
您喜愛的顏色……紅色。
您喜愛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歡的箴言……懷疑一切。
★宋·趙鼎:凡在仕宦,以廉勤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長,固難勉強。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廉勤,祈以處己;和順,所以接物。與人和則可以安身,可以遠害矣。
★宋·范純仁: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已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賢地位也。
★家教藝術。
★曾參殺豬教兒。
孟母教子:擇鄰三遷;斷織以教。
★戚繼光“不求安飽,篤志讀書”。
★任弼時曾為他的七歲幼子任遠寫了“小孩子要用心讀書,現在不學,將來沒用”16個楷書大字,作為習字的大字樣本。
★宋·家頤教學語: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學。父子之間,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教學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芒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宋·陸游教學。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虛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
★魯迅: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德·威特不讓別人稱其子卡爾·威特為“神童”。使之避免了驕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歷來所慣見的“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變庸人”的厄運。
★家訓家書。
★徐霞客之母說:“豬圈難養千里馬,花盆難種萬年松”。
★傅雷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涮!
★魯迅病中寫遺囑:
①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吓笥训?,不在此例。②趕快收斂,埋掉拉倒。③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④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炔?,那就真是糊涂蟲。⑤孩子長大,倘無才能,但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⑥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⑦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龐氏家訓。
★崇厚德。
骨肉天親,同枝連氣,凡利害休戚,當死生相維持。若因財產致爭,便相視如仇敵,及遭死喪患難,反面不相顧,甚于路人,祖宗有靈,豈忍見此。
處宗族、鄉黨、親友,須言順而氣和。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論人惟稱其所長,略其所短,切不可揚人之過。非惟自處其厚,亦所以寡恕而弭禍也。若有責善之義,則委屈道之,無為已甚。
★曾國藩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幫無怨,在家無怨?!?/p>
★宋·謝良佐遺訓:脫去凡近,以游高明。莫為嬰兒之態,而有大人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后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欲而求同理。
★傅雷對傅聰說:“學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學無術或是淺嘗即止的人才會自大自滿。我愈來愈覺得讀書太少,聊以自慰的就是還算吸收、消化、貫通。
★康熙帝說: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謂之升平世界”。果使風不鳴條,則萬物何以鼓動發生?雨不破塊,則田畝如何耕作布種?以此觀之,俱系粉飾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為真也。
★李世民戒皇屬。
太宗嘗謂皇屬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游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于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于聽斷之間,勿先恐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于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終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p>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
心心慕繩檢,字字講聲形。
吾已鬃眉白,汝方衿佩青。
良時不可失,苦語直須聽。
★子發母拒子入門。
★漢·蔡邕女訓:
心猶首面也,是漢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人咸知飾其面而不修其惡。愚者謂之丑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故覽照拭臺,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髻則思其心之整也。
★紀曉嵐:家教原則為“四戒”、“四宜”。
一戒晏起;二戒懶惰;
三戒奢華;四戒矯傲。
一宜勤讀;二宜敬師;
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戚繼光同士兵共甘苦,軍紀嚴明。有一次,行軍途中突然遇到大雨,地方長官請戚將軍到民房中避雨,他說,千軍萬馬在淋雨,我怎能獨自打擾民居去避雨?戚將軍硬是站在戶外,直到雨停。
(1995年5月24日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