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傳
(范玉傳著,華夏出版社,14.5萬字)
★他是一個在生前和死后一直頗具影響且多有爭議的大人物。
他比列寧小18歲,但是列寧的親密戰友,列寧稱他為“黨的最寶貴的和最大的理論家”。
1938年,年僅50歲的布哈林,臨死前寫了一封“致未來一代黨的領導人”的信,要他的妻子熟記于心,1961年其妻拉林娜向蘇聯司法機關送交了這封信。這封信是以這句話結尾的:“請記住,同志們,在你們向共產主義勝利進軍時高舉的旗幟上,也有我的一滴鮮血”。
列寧稱他:“全黨的合法的寵兒”。
布哈林的“幽靈”在蘇聯,在世界各地到處游蕩著,似乎布哈林也發出了和丹東相同的詛咒,“你們傷害了我的整個生命,愿他起來向你們挑戰?!?/p>
★沙皇俄國是英、法帝國主義為首的“協約國”的成員國,同德、奧帝國主義為首的“同盟國”處于交戰狀態。蘇維埃政權成立以后,在對外政策上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為此,必須立即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以贏得和平喘息的機會,蘇頒發了《和平法令》,向各交戰國提出和平談判,締結和約的建議。但是,“協約國”斷然拒絕了蘇的和平建議,還企圖借德國之手扼殺新生的蘇政權。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蘇(列寧)決定與德國單獨媾和,并于1917年12月3日雙方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一個小城鎮開始談判。德方向俄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俄方放棄所占領的征服國領土,而德國占領俄國的領土卻要全部劃歸德國,俄國還要交付戰爭賠款三十億盧布。顯然,這是一紙掠奪性的、屈辱性的條約,在俄中央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并導致中央領導的分裂。(列寧贊成,布哈林反對)。
★1922年,列寧病重期間,每當布哈林一到,列寧便不顧醫生和親人的勸阻,挽著手把他帶到花園里,并說:“他們不讓談政治,因為這會使我激動,但他們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生就是搞政治的呢?……我只有在能同象您這樣的人談論這些問題時才平靜下來”。列寧同布哈林談到關于黨的繼承人問題和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前途,這些問題使列寧焦慮不安。
★1921年蘇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平衡論”成了布哈林論證新經濟政策的重要理論工具。
★布哈林認為,中央的權力過分集中,其結果就會限制和壓抑各級地方和基層組織以及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和靈活性,使社會主義建設喪失了生機和活力。
權力過分集中將會產生一種可怕的結果:造成一個用電話、書記處和秘書警察(內務人民委員部)裝備起來的新的“彼得大帝”,即出現個人專斷,為所欲為,不受任何節制的管理方法和領導方法。
切除這個官僚主義的“贅瘤”的辦法:發動群眾與之作斗爭;實行“群眾參與”國家的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全國各地方組織的首創精神和主動性。
(1995年6月30日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