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chen cheng,1898—1965),字辭修。中國國民黨軍一級上將??谷諔馉帟r期歷任戰區司令長官、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和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部長等職。
1898年1月4日,陳誠出生于中國浙江省青田縣高市的小學校長家庭。先后就讀于高市小學、麗水師范學校、杭州體育??茖W校。1918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分發陸軍第9師炮兵團入伍。1919年正式入保定軍官學校第8期炮兵科學習。1920年9月加入國民黨。1922年6月畢業,分發浙江陸軍第2師見習,不久任少尉排長。1923年初,鄧演達到上海羅致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同學赴廣東參加革命,陳誠隨鄧南下廣東,任建國粵軍第1師第3團 (團長鄧演達) 嚴重營中尉副官。4月,調任師部獨立連上尉連長,參加過北江、西江戰役。
1924年6月,黃埔軍校創立。9月,陳誠脫離建國粵軍,投身黃埔軍校,任炮兵教官、校長辦公廳上尉特別官佐。1925年1月,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任第1連連長。率部參加兩次東征戰役。10月升任軍校炮兵第2營少校營長,又做軍校第二、三期炮兵隊區隊長。1926年1月升任軍校炮兵科中??崎L。
1926年6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成立新兵訓練處,嚴重任處長兼第1補充師師長,陳誠任籌備處主任兼該師第3團團長。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陳誠任總司令部中校參謀兼第1補充師第3團團長,率部隨東路軍行動。12月,該師改番號為第21師,第3團改為第63團,陳誠任上校團長。1927年春,第21師經過浙江龍游戰役和桐廬戰役,進入杭州。陳誠于4月升任第21師準將副師長兼第63團團長。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嚴重掛冠而去,陳誠升任第21師少將師長。5月,蔣介石繼續“北伐”,陳誠率部自鎮江渡江北上,占領青浦江、海州、徐州等地。當時北伐軍前鋒已達魯南,因武漢方面唐生智揮師東下,蔣介石急令北伐部隊撤回,調陳誠師自南京趕往徐州云龍山掩護總退卻,陳誠率部出色完成任務,深得蔣介石的賞識。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被逼通電下野。在龍潭戰役中,陳誠因病扶轎指揮作戰,被何應欽免去第21師師長職務。10月,陳誠出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副廳長,12月升任代廳長。1928年1月蔣介石重執兵權,陳誠因系黃埔出身的浙江籍青年軍官,被蔣重用,升總司令部中將警衛司令兼炮兵集團指揮官,參加第二期北伐,與蔣關系日趨密切。7月,第1集團軍整編為6個師,陳誠任第11師副師長,10月,兼第31旅旅長。1929年春,第11師參與蔣桂戰爭,進駐宜昌。7月,升任第11師師長。10月,唐生智反蔣,陳誠率部一舉擊潰其主力。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陳誠任 “討逆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11師師長,率部沿隴海路西進,屢敗馮、閻所部。7月,升任第18軍上將軍長,仍兼第11師師長。而后,陳誠率部轉赴平漢線,先入鄭州。在中原大戰中,陳誠為蔣立下赫赫戰功。
1932年5月,陳誠率部進入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任 “剿共”追擊軍第二路總指揮。1933年3月,任贛粵閩邊區 “剿共” 中路軍總指揮,指揮3個縱隊11個師參加第四次 “圍剿”。7月,任廬山軍官訓練團副團長 (蔣介石親任團長),10月,任贛粵閩湘鄂“剿共”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參加第五次“圍剿”。1934年5月,任廬山軍官訓練團主任,后改任副團長。12月,任駐贛綏靖預備軍總指揮,繼續“圍剿” 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游擊隊。同時兼任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處處長,負責整理陸軍,以備 “抗日”。1935年4月,國民黨政府正式頒授軍銜,成為中將。8月任峨眉訓練團教育長兼辦公廳主任,負責培訓川滇黔3省軍政教育各界干部,11月,任宜昌行轅參謀長。12月,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執行委員。1936年3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率湯恩伯、關麟征等中央軍入晉協助閻錫山阻截紅軍東渡黃河抗日。6月,任陜晉綏寧4省邊區 “剿共”總指揮。8月兩廣事變,任第三路軍總司令,率部陳兵衡陽,對付兩廣。9月加陸軍上將銜,任中央軍校校務委員、廣州分校主任兼廣州行轅參謀長,為蔣介石坐鎮廣州,處理兩廣善后事宜。10月,任軍政部常務次長,負責整理陸軍。在西安事變中和蔣介石一同被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背信棄義,調集大軍進攻陜甘,陳誠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6月,任廬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法西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宣布進行抗戰。16日,陳誠奉蔣介石電召從廬山牯嶺返抵南京,策定抗戰計劃與戰斗序列。陳誠認為: “我國對倭作戰之最高指導方針,不能不根據優劣相反之客觀條件,實施持久消耗戰略,在此項大方針下,國軍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 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 預定之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在抗戰第一時期,國軍對倭寇之攻勢,僅作有限之抵抗; 而后主動轉進,以消耗敵人兵力,保存我軍主力; 借以空間換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以求達成提早阻止敵人前進,及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笔Y介石向陳誠交待三項任務:赴華北向晉、陜將領說明中央之決心與抗戰之準備; 赴上海視察張治中部作戰,并協助之; 速擬定戰斗序列。當晚,陳誠與白崇禧、黃季寬、王達夫等會商戰斗序列。第二天赴上海視察,于20日返回南京,向蔣介石建議“須向上海增兵”,并表示愿意在江蘇、浙江方面擔負抗敵守土任務。8月20日,中國最高軍事當局決定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上海、蘇南、浙江為第三戰區,陳誠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在戰區內負責江防指揮。8月23日,日本“上海派遣軍”在吳淞、川沙登陸。陳誠率第15集團軍與張治中率領的第9集團軍、薛岳率領的第19集團軍共同與登陸日軍血戰。其中羅店戰役,歷時月余,羅店幾成焦土,被日軍稱為 “血肉磨房”,即為陳誠指揮進行。9月21日,軍事委員會調整第三戰區指揮系統,蔣介石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將戰區軍隊分為左、中、右三個作戰軍,陳誠任左翼軍總司令。11月,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負責指揮整個淞滬會戰。11月12日,日軍占領上海。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被扣國民黨要員等合影留念 (前排右一為陳誠)
1937年11月軍事委員會決定建立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陳誠為副司令長官。日軍占領上海后,乘勢向西進攻南京。1937年11月20日,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軍事委員會遷往武漢。武漢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為保衛武漢,1938年1月組成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衛戍總司令。2月,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成立,陳誠又兼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翔任副部長,郭沫若任第三廳廳長。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軍集中兵力會攻武漢。6月,軍事委員會制定、頒布武漢會戰方針,決定編組第九戰區,任命陳誠為戰區司令長官,負責長江南岸地區的作戰,與長江北岸的李宗仁第五戰區共同保衛武漢,重點置于武漢外線。6月14日,為求軍政一體,陳誠又兼任湖北省政府主席。7月9日,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蔣介石兼任團長,陳誠任書記長。此時,陳誠身兼多項要職,擔負著固守武漢核心陣地的重任。
9月17日,蔣介石決定陳誠專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集中力量指揮江南作戰。陳誠的第九戰區與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共同作戰,與日軍展開了長達四個月的武漢會戰。
武漢失守后,軍事委員會以鄂南、湖南、江西贛江以西為第九戰區,以陳誠兼司令長官。1939年4月,陳誠辭去湖北省政府主席職務,以薛岳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到重慶主持“三青團”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工作,并兼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
1939年4月至1940年8月,陳誠在重慶期間,主要主持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工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是當時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產物,對加強國民黨軍隊的戰時政治工作,鼓舞士兵的殺敵愛國熱情,維護國共合作局面,壯大抗日陣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此期間,陳誠還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南昌會戰等戰役的指揮。1939年5月,晉升為二級上將。
1940年6月日軍占領宜昌后,國民黨政府為了重慶的外圍防御,決定重新組建第六戰區。8月,陳誠被免去“三青團” 書記長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職務,改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由重慶到恩施,主持鄂政,指揮對日作戰。1941年9月,為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陳誠指揮第六戰區部隊發動荊宜攻勢,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3年2月,陳誠奉命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執行打開滇緬路交通、訓練部隊、準備反攻的任務,仍兼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政府主席。陳誠受命后,將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和湖北省政府主席工作分別交付他人代理,于3月飛抵昆明。為加強遠征軍的戰斗力,陳誠在策定作戰計劃及交通、通訊、補給、衛生等整備計劃的同時,依據部隊的情況,策定了 “遠征軍作戰部隊整備計劃”,令各部依據所定計劃實施。
1943年5月,正當陳誠積極策劃滇西作戰計劃時,日軍為打通長江運輸,消滅沿江中國軍隊,威脅重慶,于5月5日調集10萬兵力大舉進攻鄂西,戰況十分緊急,陳誠奉命自云南趕回恩施,指揮鄂西會戰。陳誠部署并命令第六戰區部隊堅守江防,消耗敵力,誘敵于漁洋關至石守之間殲滅之。中國軍隊英勇奮戰,經一個多月激戰,6月14日,日軍撤退,中國軍隊恢復戰前態勢。
8月初,陳誠飛返云南,繼續策劃遠征軍事宜,10月,陳誠再度策定遠征軍作戰計劃: 在美英盟軍對緬甸發動攻勢期間,以主力進攻日軍在云南邊境內駐守的要塞騰沖、龍陵; 進出八莫、九谷之線,整頓態勢,再攻臘戍,準備與盟軍會師曼德勒; 作戰準備應于12月完成。11月,陳誠因胃病復發,辭去遠征軍司令長官職務,回重慶治療,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長官。1944年3月,為策應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作戰,陳誠重返遠征軍司令部策定渡河攻擊計劃,指揮遠征軍于5月西渡怒江,反攻滇西日軍。
1944年7月,陳誠調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負責統一指揮、監督、考核河南、陜西、河北、察哈爾、山東及江蘇北部的黨政軍一切事宜,下轄9個集團軍共23個軍。他加緊整訓部隊,做好攻守準備。11月奉召調任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部長,負責整理全部國民黨軍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陳誠此時身兼軍政部部長和軍政部后勤總司令,權重一時,負責復員與接收重任。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陳誠積極協助蔣介石準備內戰。全面內戰爆發后,先后到許多地方督戰。1946年6月,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負責整個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指揮。1947年2月,晉升一級上將。8月,任 “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 主任,指揮東北“剿共”事宜。1948年5月又被免職。1948年12月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兼任臺灣警備司令。7月,任東南軍政長官。12月辭臺灣省政府主席職。1950年3月起,曾任臺灣“行政院” 院長、“副總統”、“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黨副總裁、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等要職。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肝癌逝于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