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合寫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1848年2月第1次以單行本在倫敦出版。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該書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在倫理思想方面,以新世界觀為理論依據,敘述了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觀,進一步批判了反動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道德觀,使倫理道德觀與階級斗爭學說,與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結合了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考察了原始公社解體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階級斗爭,科學地證明了該時代的社會經濟生產決定該時代的階級結構,各階級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該階級人性、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意識,進一步論證了階級社會中的人性、道德帶有階級性。具體分析了當代資產者和無產者這兩個階級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及由此決定的它們的人性和道德。他們從資產階級在生產和交換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了該階級的本性和道德。指出,資產階級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冷酷的剝削代替了封建的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即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別的聯系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頁)。一切人都成了金錢的奴仆,一切關系都變成了單純的金錢關系,利己主義成為統治社會的道德原則。
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全部社會關系發生不斷變革,各種觀念、見解也必然不斷的變動,舊觀念舊道德被沖垮、拋棄和新觀念、新道德的不斷更新同樣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使各民族道德沖破地方性和民族性,互相交流,為將來人類共同道德的產生創造著必要的前提和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從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關系中的地位和歷史使命出發,分析了無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和品質。認為無產階級具有團結和戰斗性的高尚品德,大公無私,能夠消滅幾千年私有制造成的私有心理、自私觀念,無產階級具有為全人類謀解放和幸福的崇高胸懷,敢于為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斗爭。在批判資產階級對共產黨人的誣蔑攻擊時,詳細地闡述了共產黨人的觀點包括道德觀。
指出,共產黨人與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相一致,維護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既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原則,又是一項基本道德原則;共產主義不僅不消滅個性、個人的獨立性和自由,反而使之更加全面發展,只有消滅了資產階級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才能真正發揚個人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個人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不能脫離開所有制去理解,它們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東西。針對資產階級責備共產黨人廢除祖國、廢除民族的觀點,論述了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通過駁斥資產階級責難共產黨人要廢除永恒真理、道德等,論述了道德的階級性和歷史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封建的社會主義的道德義憤,只不過是貴族階級沒落滅亡的一種歷史的哀鳴;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是想把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重新倒退回舊的所有制關系去,力圖恢復舊道德;“真正”的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實質是用抽象的一般人性抹殺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以一般人的利益抹殺現實的階級利益的對立;保守的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在道德上宣揚的人道主義、博愛主義,實質上是勸說無產階級放棄斗爭,保全現存制度;空想社會主義道德觀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但總的看,是趨向保守和反動的。這部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傳播和無產階級倫理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