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百家思想 正文

西方現代派美術的產生和發展

掃碼手機瀏覽

西方現代派美術的產生和發展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在歐洲出現了與現實主義相對立的、被統稱之為“現代派”的美術諸流派。這些流派又被稱作“先鋒派”或“前衛派”,它們標榜自己是反傳統的、激進的和革新的藝術。進入二十世紀以后,現代派的思潮波及西方各國以至全世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達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派、照相寫實主義,等等。這些派別的美學主張和實踐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它們在反對傳統的現實主義這一點上,卻是共同的。

現代派美術的先驅

現代派的美術產生于十九世紀末,但追溯其根源,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美術流派中就見端倪。當時歐洲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流派的美術,隨著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已顯出衰微的跡象,逐漸向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美術轉化。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法國的印象派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印象派及隨后產生的后印象派、新印象派、象征主義,被認為是現代派美術的先驅。

印象主義在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反對當時已經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紀騎士文學中尋找創作源泉、矯揉造作的浪漫派。它在科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的寫實作風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繪畫中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派一反歐洲幾百年來在畫室中作畫的傳統習慣,摒棄從十六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主張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躍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印象派還從小荷蘭畫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英國畫家泰納、康斯太勃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日本浮世繪版畫、中國繪畫,對印象派畫家的探索都有過啟發作用。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青年人和保守的官方沙龍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從1863年馬奈的油畫《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選沙龍上展出受到譏諷起,在巴黎便逐漸形成青年人的藝術集團。他們以馬奈(1832—1883年)為首,在巴黎蓋爾波瓦咖啡館定期會晤,參加的畫家有莫奈(1840—1926年)、雷諾阿(1841—1919年)、畢沙羅(1831—1903年)、塞尚(1839—1906年)等。他們還常到塞納河畔直接對景寫生,探求光和色彩的奧妙。1874年4月,這群年輕畫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辦展覽,取名《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無名藝術家展覽會》,參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約曼等人。在展品中有莫奈的一幅油畫《日出·印象》,此畫的標題被一位保守的記者路易·勒魯瓦在文章中借用,作為嘲諷、挖苦的字眼,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意思是說,參加展覽的青年畫家沒有藝術修養,作品水平不高,屬于涂鴉式的。從此“印象主義”這個詞被雙方——參加展覽的青年人和批評這次展覽的人們——接受。印象主義展覽定期舉行。從1874至1886年共舉行8次。在舉行第三、四次展覽時,印象派已成為社會上具有相當影響的藝術派別了。

印象派繪畫理論的出發點是:一切自然現象都應該從光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色彩皆發源于光。他們運用光學研究成果作為依據,主張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原色或近似這七種色彩的顏色作畫。印象派還認為光線是瞬息變化著的,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客觀自然的奧妙,因此“光”和“色”就成為他們研究的中心課題,支配著他們的創作活動。印象派在追求光和色的表現中,表達了客觀物象燦爛、明亮和富有生機的一面,也表達了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在風景畫和人物肖像領域內創造了許多出色的作品。印象派促進了西方繪畫朝著發揮繪畫語言(線條、色彩)的表現力這一方向發展,也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手段。

印象派的產生過程,它的理論和實踐,曾經受到哲學上實證主義的影響。許多印象派畫家無窮盡地追求客觀的光線照射的美,忽視作品的社會內容,忽視表現沸騰的社會生活,過多地注重形式和藝術表現的表面層次,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并為有形式主義傾向的流派開辟了道路。

被人們稱作“印象派創始人”的馬奈,并未參加過印象派展覽。印象派的主將除上面提到的莫奈、雷諾阿、畢沙羅以外,還有德加(1834—1917年)、西斯萊(1839—1899年)。杰出的雕塑家羅丹(1840—1917年)是雕塑界印象派的代表。

新印象主義是印象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和反撥。不同于印象主義的是,新印象主義用光學科學的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把科學知識自覺地運用色彩的探索。直接給新印象主義啟示的是美國物理學家魯特。他的著作《現代色彩學》于1880年出版。他的試驗表明,與其在調色板上把顏色調勻,不如直接把純粹的原色排列在畫布上,讓觀眾的眼睛自行去獲得混合的色彩效果。新印象派畫家根據這種原理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達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并列在一起。由于新印象派對色彩用分割法,所以這一派也常常被稱為分割主義,又由于他們使用點描的畫法,又被叫做點彩派。新印象主義一詞是評論家費利克斯·費內翁于1884年在布魯塞爾的美術雜志《現代繪畫》上首先使用的。

新印象主義在法國產生,流行于十九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它的發起人和主要代表畫家是修拉(1859—1891年)和西涅克(1863—1935年)。1884年夏,他們組織的不需審查的“獨立展覽會”,成為新印象主義的陣地。修拉的著名作品《格蘭·杰特島星期天的下午》在1886年獨立展覽會上陳列,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西涅克除了是位實踐家外,還是一位繪畫理論家。西涅克自1884年與修拉在獨立畫展中相遇以后,結為莫逆之交,他們共同進行分割色彩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他的理論著作《從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義》論證了點彩派的科學和藝術的價值。

印象派憑感性創作,新印象派則把理性放在第一位;印象派重視直接寫生以抒發直觀感受,新印象派則重視歸納、組織和綜合。新印象派的繪畫不論在構思和技法上,都講究科學的嚴謹性,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秩序感。新印象派的畫家細致地探討了線條和色彩如何表現感情(高昂—低沉,興奮—壓抑,喜悅—悲哀等)這一課題,這種探討孤立地看也不無科學道理,但是,他們忽視了藝術表現是不能簡單地歸納在科學法則中這一基本原理,機械地把藝術表現納入某些法則內,從而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他們一些作品的構圖往往成為抽象的幾何形圖案,失去形象的生動性。新印象主義對于二十世紀初的幾何抽象主義藝術有影響。

后印象主義與其說是一個藝術派別,毋寧說是一種思潮,因為他們并未結成社團。后印象主義畫家們不滿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地追求外光與色彩,強調藝術要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在藝術語言上,后印象派畫家重視形和構成形的線條、色塊和體積,并注重變形。后印象派的繪畫風格流行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代表人物是塞尚(1839—1906年)、梵高(1853—1890年)、高更(1848—1903年)、吐魯茲-勞特累克(1864—1901年)。

塞尚、梵高、高更等生活在法國巴黎公社失敗之后階級矛盾極其復雜和尖銳的年代,他們極其敏銳地感受到法國社會的腐敗,以及工業化進程和都市文明給人性所造成的壓抑;他們各自的遭遇也是坎坷不平,帶有悲劇性的。三人的藝術在生前都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塞尚在遠離巴黎的故鄉??怂孤耦^作畫,默默無聞;梵高性格內向,幾次失戀,精神失常;高更厭惡繁榮的都市文明,到南太平洋塔希堤島和土著人同居,尋求藝術源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塞尚注意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主張用圓柱體、球體、錐體來表現自然。他采用色的團塊來表現物象的立體、深度,用色彩的冷暖變化來造型;他用幾何形因素構造形象,結構厚實、嚴密,給后來的立體派以很大的啟示。由于塞尚藝術語言的創新,他被后人稱為“現代藝術之父”。梵高十分注意線和色彩的表現力,他筆下的形象夸張而有節制,變形而不走形,藝術語言緊張、有力度,且特別有生氣。在強烈地抒發內心感情上,梵高的作品是二十世紀諸流派的藝術家的范例。高更崇尚藝術的象征性、原始味和野味,講究作品的裝飾趣味,他形成的獨特風格被二十世紀一些藝術流派所繼承和發揚。

原始主義和象征主義流派幾乎是和后印象主義同時存在的。

原始主義標榜用藝術來表現稚氣的直接感受,闡發人的原始本性,在形式上追求稚拙感。原始主義的產生和人們對城市文明的厭棄,向往寧靜、純樸的的原始境界有關,也反映出部分藝術家試圖學習原始人類和兒童的藝術手法,開辟新的表現天地的愿望。原始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盧梭(1844—1910年)。盧梭創造了幽靜、幻想的繪畫作風,他的藝術不無現實感,但他的追隨者把他的本來就是片面的藝術主張加以引伸和發展,形成新原始派。新原始派公開宣稱,原始人、黑非洲的藝術品,精神病人和兒童的作品是藝術范品,是人類本性、智力和藝術才能的真實流露,不含有生活的偏見,不染有現代文明的“污跡”。原始主義和新原始主義受到了柏格森唯心主義直覺論的影響。

象征主義在法國美術中表現得并不鮮明,它主要受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現過一個象征主義的小派別納比派?!凹{比”這個詞在希伯來語中是“先知”的意思,是由詩人卡扎利用來作為這個社團的名稱的,以表示納比派的信念、創作思想和宗教的聯系。納比派認為,“藝術首先是一種手段,是我們的精神創作,而自然僅僅是精神創作的一個場面而已”,“藝術不是摸仿,藝術乃是對自然的主觀再調整”。納比派要求采用象征性的藝術語言,達到更加主觀化的表現目的。除納比派外,雷東(1840—1910年)、德愛凡納(1824—1898年)、莫羅(1826—1898年)都是和象征主義有聯系的畫家。從思想內容來說,象征主義反映了革命沉寂時期趨向低落的小資產階級的感情,在藝術形式上擴大和豐富了西方造型藝術的語匯和手段。

現代派美術的產生

如果說從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美術展覽會,到八十、九十年代象征主義派別流行的二三十年,是現代派美術的醞釀期;那么1905年野獸派在巴黎出現,則標志著現代派美術的產生。

1905年,一群青年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上展出作品,因為他們的畫風不同于眾,線條、色彩以至筆觸比較狂野,巴黎的批評家路易·沃塞列幽默地把這批青年稱作野獸群,野獸派從此得名。這批畫家主要是馬蒂斯、馬爾開、德蘭、弗拉曼克、弗里茲、魯奧等人。他們受塞尚、高更、梵高等人的影響,繼續探索自由地運用色彩和取得形和色的最大表現力。從本質上說,野獸主義是反印象主義的,它是強調主觀地綜合和概括的。也就是說,它反對印象派畫家看到什么畫什么,主張重新創造自然。野獸主義認為,繪畫首先應該是純粹的美的經驗的表現,其目的在于線條、形態和色彩的欣賞,別無他求。馬蒂斯(1869—1954年)主張,藝術的最高目的是給人提供愉快,給人以安寧。他說,“我想,我的任務是賜予人們以慰籍”,“我理想平衡、純潔、嚴格和沒有復雜和灰暗題材的藝術,這種藝術無論對任何人,他是作家也好,辦事員也好,都從中得到撫慰。它象安樂椅那樣,人們可以坐在它上面休息,可以恢復體力的疲勞?!币矮F派學習非洲雕刻、東方繪畫和工藝品的表現手法,多用大色塊和粗獷的線條和夸張的手法,追求單純化的裝飾效果。

亨利·馬蒂斯《舞蹈》1909年于紐約

二十世紀初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反動勢力對革命運動的鎮壓也極其殘酷,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既不愿意用自己的藝術來為統治階級效勞,也不愿意用藝術作為手段來為無產階級服務,便企圖筑起“象牙之塔”,作“為藝術而藝術”的試驗。野獸派實際上否定藝術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把美的陶冶性情和娛樂作用放在第一位。說野獸派是含有唯美主義特征的畫派是不過分的。雖然它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它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可忽視的創造,它在夸張、省略和變形中追求強烈的表現力,給二十世紀初歐洲藝術的形式革新起了推動作用。

和野獸主義本質上相似的是產生于德國的表現主義運動。德國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已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矛盾加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受到了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思潮的干擾。1899年1月,伯恩施坦拋出《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全面、系統地攻擊和篡改馬克思主義。他公開拋棄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提出“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社會民主黨不能為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提出明確的戰斗目標。有些知識分子看到腐朽墮落的社會現象后,無法解釋,感到前途渺茫,產生徬徨、絕望和孤獨的情緒。同時,他們不滿足現實主義文藝所取得的成就,希望另辟新徑。表現主義在文學、戲劇、繪畫方面都有所反映。它最初是以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面貌出現的,表現了正直的藝術家對丑惡的社會現象的不滿??墒怯捎谒麄冋驹趥€人主義的立場上,看不到工人階級的力量,思想感情比較消極。表現主義作品的題材大多是孤獨的人生,隱藏在人的內心世界的悲憤,難以忍受的痛苦。表現主義受現代唯心主義影響,崇尚感覺至上主義,否認理性,把直覺看作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把作者主觀的內在感覺和情緒作為創作的主要源泉。他們的作品多半表現主觀的片斷感受、幻覺和激情。表現派畫家科科施加(1886—1980年)說:“我們要反對一切法則……只有我們的心靈才是世界的真正反映”。另一位表現主義畫家馬爾克(1880—1916年)說,“表現主義者只相信他自己創造的現實,這現實與一切另外的生活現實不一樣”。表現主義畫家們十分講究形式美,并在形式上吸收了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的因素,擴大了西方美術的表現手段。某些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有色情成分和宗教神秘的色彩。

表現主義運動起源于1905年德累斯頓的“橋社”;1909年在慕尼黑組織的“新藝術家協會”和1911年成立的“青騎士社”是表現主義的主要社團。參加青騎士社的俄國人康定斯基(1866—1944年)是表現主義的主將。就表現手法來說,表現主義運動內部有兩種傾向,一種追求夸張、變形,但尚未流于抽象;另一種是力圖擺脫具象的表現,接近抽象派。其中康定斯基于1912—1913年創造的許多作品,被認為是抽象主義的開端??刀ㄋ够蝗藗兎Q為抽象主義的始祖。

表現主義的最后一個階段為“新客觀社”。產生于1923年的這個社團的政治態度比較激進,許多藝術家用自己的畫筆批判和揭露現實的黑暗,諷刺統治階級的偽善和虛偽。其中尤以狄克斯(1891—1963年)和格羅斯(1893—1959年)最為著名。格羅斯在二十年代初期畫的諷刺畫《統治階級的嘴臉》、《將要償還》、《市儈的鏡子》尖銳潑辣,有思想深度,也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新客觀社是德國表現主義運動中的左翼。

現代派美術的抽象化

在野獸派出現后不久,還是在法國,產生了一個稱之為立體派的流派。立體派的崛起,意味著現代派美術向抽象的方向轉化。美術中的立體派把體和面的表現放在藝術表現的首位。他們把塞尚表現體面的觀念加以極端的發展,試圖打破傳統的時空觀念,在藝術中表現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平面上表現長度、寬度、高度與深度,表現客體內在的、視力看不到的結構。他們把自然形體分解為幾何切面,使其互相交錯、重疊,或者在畫面上同時出現無數的面。例如,畫一個鼻子,往往會出現鼻子的正面、側面、俯視面、仰視面……立體派還將紙片等實物拼貼在畫面上。

立體派這個詞出現在1908年。當時喬治·勃拉克摹仿塞尚的畫法在南方畫了成片的屋頂,受到1908年秋季沙龍的拒絕。同年11月間,當這些展品在畫商康惠勒的展覽廳里展出時,批評家路易·沃塞列在批評文章中使用了“立體”這個詞,接著詩人阿波利奈爾(1880—1918年)正式采用它作為藝術運動的名稱。

立體派自稱是“一種基本上處理形態的藝術”,是藝術形式上的“一大革命”。他們以為,自然科學的發展,能夠觀察物質內部的X光線的發現,難以捉摸的、極為活躍的原子內部結構的被探索,還有相對論的形成,都使人改變了藝術觀念。立體派還有適應工業、機械時代的愿望,試圖用藝術語言表現機械的美。在他們看來,傳統的寫實的表現手法顯得陳舊了,極端變形和趨向抽象的立體派應該取而代之。立體派也從非洲黑人雕刻、古代埃及雕刻中得到啟示,吸收了這些藝術中的表現手段。立體派在表現體面的結構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于現代建筑、城市設計、工藝美術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應該說,早期的立體主義是一種形式探索,是一種追求形式美的藝術流派,但是發展到后來,逐漸走向極端。他們從個人的感覺出發,玩弄形式,不考慮群眾是否能接受。立體派抽掉人的社會屬性,把人當作一般物體來描寫,描寫一切物象又僅僅從探究多層次的物質結構出發。從立體主義開始,現代派美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立體派的畫中,客觀物象是分裂的、肢解的、零星片斷的,他們追求的已經是綜合的、整體的心理感應的效果,而不再注意塑造完整、連續的視覺形象。立體派是抽象派的啟端。

立體派的發展分兩個階段。1908—1911年為分析的立體主義;1912—1914年發展成為綜合的立體主義。

在分析的立體主義破碎而又剔透的結構中,仍然保留著母題的清晰的意念,保留著強烈的光線和某種空間感。畫家們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集中地表現于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綜合的立體主義不再從解剖、分析對象著手,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的組合去創造一個新的母題。在綜合立體主義階段,畫家們用實物拼貼,試圖使藝術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綜合立體主義不同于分析的立體主義還有:重新注意色彩,強調畫肌以表現質感。在正式用拼貼法以前,一些畫家嘗試將印刷體字母安排在畫面上,使其成為圖象的一部分;不久,畫家們又以畫紙作為背景,貼上報紙、糊墻紙和彩色紙,并用繪畫手段(墨水、鉛筆、木炭、水粉和水彩)作適當處理。后來用于拼貼的還有砂粒、破布、油布、玻璃和其他實物。立體派的畫家們認為,這些實物經過拼貼以后,將得到轉化而重新獲得生命。立體派的拼貼法還曾在雕塑中廣泛地運用,形成了類似建筑物的雕塑。所以阿波利奈爾曾經說:“這種構造變成了建筑,而不是雕塑,因為它的因素已經離開了自然形象”。立體派的這種拼貼法后來為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所繼承。

立體派的主將是畢加索(1881—1973年)。他是西班牙人,從1904年起定居巴黎。畢加索早期畫風寫實,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的意味。1907年前后,他學習黑人雕刻的手法,創造出表現變形美和多視點的體面轉折美的《亞威農少女》,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啟端。1908年,畢加索和勃拉克(1882—1963年)同時創造立體派的風格。畢加索在漫長的一生中不斷變換藝術手法,但立體派的觀念,是他創作成熟期的基本出發點。

立體派的活動家還有朱安·格里(1887—1927年)、費爾南·萊熱(1881—1955年)等。

意大利幾乎和立體派同時出現了未來派。未來派運動從文學開始,發展到繪畫、雕刻、音樂和戲劇諸領域。在這個運動中,文學始終占主要地位。未來派的活動家們連篇累牘地發表宣言和聲明,表達他們的政治觀念和藝術主張。這些宣言有:1909年2月的《未來主義宣言》,1910年2月的《未來主義畫家宣言》,同年4月的《未來主義畫家的技法宣言》,1912和1914年兩次關于雕塑和建筑的宣言。1912年未來派在巴黎舉行第一次展覽會,之后還在慕尼黑、維也納、倫敦舉行過未來派的美術展覽。

未來派是以文藝革新者的面貌出現的。他們認為,二十世紀初工業、科學、技術、交通、通訊的突飛猛進,使世界發生了根本變化。新時代的特征是機器、技術以及與其相適應的速度、力量和競爭?!拔覀冃?,由于一種新的美感,世界變得更加光輝壯麗了。這種美是速力的美。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車框上裝著巨大的管子,象是許多條蛇在爆發地呼吸……如機關槍一般風馳電掣的汽車,比帶翅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更美?!蔽磥碇髁x歌頌“勇氣、大膽和反叛”,贊美“斗爭”和“敢作敢為的精神”。他們在宣言里,把戰爭、暴力、恐怖都看作是摧毀舊傳統、建立未來主義文藝所必需的手段,都給予贊美和歌頌?!拔覀兿胫幐钁馉?,戰爭是使世界潔身的唯一之道”,“我們要歌頌的是敢作敢為的運動,狂熱的失眠,急速的腳步,翻筋頭,打耳光,拳斗”。

在文藝上,未來主義全盤否定傳統文藝的價值,認為人類的文化遺產和現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與現時代的精神不相容的。他們的口號是“摒棄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把圖書館的書架子點上火……改變河道,讓博物館的地下室淹沒在洪水里吧……愿這些壯麗的油畫毫無辦法地在水中漂蕩”。具體到繪畫,未來派反對模仿的形式,反對“和諧”和“高雅的趣味”,希望用線條和色彩表現現代疾速的生活,表現運動的節奏、力度和感覺。

未來派的理論充滿了小資產階級的狂熱和無政府主義的虛無精神。它的產生有受工業和科技革命的鼓舞的一面,也有受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美學影響的一面。當時意大利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高漲,未來派也受到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的感染。在政治傾向上,未來派的左翼接近無產階級,右翼則適應了意大利壟斷資產階級貪婪的擴張野心和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需要。當1912年意大利政府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戰爭時,未來派的領袖之一馬利涅蒂發表聲明,支持這場侵略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未來主義的作家和藝術家狂熱地歡呼這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并志愿到前線,“為保衛意大利而戰”。1918年,馬利涅蒂等人建立未來黨,與墨索里尼合作。一些未來主義的作家、藝術家,用作品為法西斯作政治宣傳,使文藝淪為反動政治的宣傳工具。

未來派借鑒了立體派的表現手法,如果說立體派是著重表現抽象的靜止美,那么未來派著重表現抽象的動態美。他們熱衷于用線和色彩描繪一系列重疊的形和連續的層次交錯與組合,并且用一系列的波浪線和直線來描繪光和聲音,表現人們在迅疾的運動中所感覺到的印象。未來派中著名的美術家有巴拉(1871—1958年)、塞韋里尼(1883—1966年)、卡拉(1881—1966年)、博菊尼(1882—1916年)、路易吉·魯索洛等人,其中博菊尼是核心的人物。他的文集《未來主義的繪畫及雕塑》,集中反映了未來派的美學追求。博菊尼在油畫《走廊中的動亂》、《城市的興起》等作品中,把物體分解成許多運動著的線,使得在畫面上顯現出一個運動段落中的各個階段,以傳達運動的效果。在雕塑領域內,他的《空間的瓶》、《空間中連續的形》,都試圖表現運動中錯綜復雜的印象以及連續產生的動感。博菊尼說,他的作品展開了第四維度——時間。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未來派作為有組織的運動宣告終結。除俄國外,未來派并未在歐洲獲得廣泛的影響。對它宣揚侵略戰爭的反動觀點,附和者寥寥無幾。尤其當未來主義右翼的反動本質暴露出來以后,一些原來未識破其真面目的人紛紛脫離這個運動。

未來派和立體派一樣,只從形式上注意到了藝術和現代生活的聯系,而沒有從本質上、從精神上把握現代生活的脈搏。推動生活前進的,即使在機器時代,是人而不是機器和其他生產工具。人的思想、感情應該永遠是藝術所關注的課題。未來派和立體派對現代生活的表現,只停留在感覺的、浮光掠影的階段,缺乏思想和心理的深度。在藝術語言上,未來派也和立體派一樣,否定傳統的造型法則,有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

未來主義在對待傳統文明和藝術遺產上,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虛無主義成份。繼未來主義之后,把本世紀初文藝上的虛無主義推到頂端的,應該說是達達主義了?!斑_達”是法國兒語中嘟嘟噥噥、不連貫的詞語,意為“小馬”、“玩具馬”。一群文藝家把它作為文藝運動的名稱,以表示這個運動的無目的性和無意義。

達達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首先出現于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繼而在法國、德國和美國流行,波及詩歌、音樂和美術。達達主義產生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一群來自歐洲各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厭倦戰爭,不滿現實,認為現實社會的文明痙攣了,腐爛了,墮落了,要創造新文明??墒撬麄儾欢眯挛拿魅绾蝿撛?,在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虛無主義地提出否定一切(包括否定理性、否定一切文化藝術)的口號。達達主義的文藝家們在1918年3月23日發表的第一個宣言,用含混不清、相互矛盾的語言,提倡無目的、無理想的生活和無目的、無思想的文藝。在美術中,達達主義摒棄傳統的審美觀念,否定節奏、勻稱、和諧。他們聲稱要創造出藝術的新符號。達達派的美術家從立體派那里吸收了實物拼集法,并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意通過偶然的機會發現的美感和出奇不意的效果,從達達派還伸引出創作的自動性(不受理念和邏輯支配的自動創作)。

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馬塞爾·杜桑(1887—1968年)于1917年將一個工廠生產的搪瓷小便池送給紐約獨立沙龍,1920年又在巴黎展出《帶胡須的蒙娜麗莎》,這兩件典型的“達達”作品鮮明地反映了這個思潮是如何激烈地向傳統藝術挑戰的。

達達主義運動雖然延續的時間不長,但它的虛無主義觀念給后來的各流派藝術以很深的影響。在達達主義基礎上產生的超現實主義,克服了達達主義否定一切從而導致否定自身的缺陷,籍助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用寫實或抽象的形式,發掘人類的潛意識,把現代派美術引向一個新的階段。達達主義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應該說,整個現代派的文藝運動,貫穿著和達達觀念相通的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

從印象派以后到達達派,總共不到50年,西方現代派的美術進入第一個高潮。美術中的現代派經常受到文學的影響,但它本身也十分活躍,反過來對文學和其他藝術領域也都有所推動。

大體上說,現代派不同于傳統藝術的特征是:一、把形式表現放在第一位,認為藝術形式具有獨立的價值,形式本身就是內容,從而否定題材的重要性,否定繪畫、雕塑中的敘事性、情節性。二、從迅猛發展的工業、科學、技術中得到啟發,認為藝術發展到今天也應該象科技一樣,走分析的道路。許多派別只注重形式表現的一個方面,如未來派表現速力,立體派表現體面關系等。三、強調個性,認為藝術是藝術家自我內心世界的抒發,藝術是“自我表現”,輕視或否定反映客觀世界的重要性。四、鼓吹藝術創作的非理性、非邏輯性,強調創作的偶然性和機會性,以至認為藝術應該表現幻覺、夢境和潛意識。五、對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十八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傳統持否定態度,把目光專注于東方藝術、非洲藝術、大洋洲藝術,特別重視原始部落和兒童藝術的價值。

對于現代派藝術的產生及其作用,目前美術史論界有激烈的爭論。主要有三種意見:蘇聯和西方一些主張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的理論家們,認為現代派藝術是資本主義的怪胎,是墮落和頹廢的現象,是對現實主義的反動;與此相反,不少現代派的研究家認為,早期現代諸流派主觀而敏銳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人們的心理狀態,并且在藝術形式上開辟了新的道路,它們實際上已取現實主義而代之;第三種意見則認為,對現代派不應一概否定,也不應全部肯定,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不滿和反抗現實,形式語言有創新等),也有消極的一面(走極端,虛無主義,玩世不恭等)。它的積極的一面是對現實主義的補充,但它沒有也不可能替代現實主義的藝術。從近二十年來現代派的發展的狀況來看,現實主義和現代派實際上在互相吸收和互相補充,看來第三種意見被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

更多信息:

本文由謀略學網原創收集發布,轉載請注明鏈接。

轉載請注明地址://www.tradeshowscentral.com/sixiang/2020077757.html

大家在看

野花社区免费视频全网_欧美肥妇肥老寡妇_欧美 日韩 亚洲综合 国产_草草永久地址发布页①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