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的成立
共產國際(1919—1943年)即第三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它是在第二國際破產和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各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的歷史條件下成立的。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同其他國家的左派社會黨人一起,為共產國際的創立貢獻了力量。
十月革命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國際工人運動和反帝斗爭開創了嶄新的局面。歐洲到處掀起了蓬勃的革命新高潮。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自大戰爆發以來就出現的各國社會民主黨的分化現象愈加明顯。
還在戰爭期間,1918年1月,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就有近200萬人罷工,罷工者要求停止戰爭,改善糧食供應狀況。在一些工業中心一度成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
在沙俄的附屬國芬蘭,十月革命的影響更為直接。1917年11月13日,芬蘭各大城市舉行了總罷工,建立了工人武裝赤衛隊??偭T工迅速演變為武裝起義。只是由于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的阻撓破壞,于11月19日宣布總罷工停止,芬蘭資產階級才在德國反動勢力的支持下奪得了政權。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而完全獨立。1918年1月28日,芬蘭再次爆發革命,赤衛隊占領了首都赫爾辛基,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芬蘭人民代表委員會。社會民主黨左翼曼奈爾,西羅拉、庫西寧等人進入委員會。資產階級政府逃到芬蘭北部。南部工業地區的政權掌握在工人手中。人民代表委員會宣布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共和國,實施八小時工作制,無償分地給佃農,沒收逃亡資本家的企業,對企業實行工人監督。1918年3月1日,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和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訂立友好條約。這個革命政權一直存在到4月底。
在保加利亞,1918年9月爆發了夫拉達依起義。3萬名被戰爭折磨得疲憊不堪的保加利亞軍隊的士兵(其中有不少人是社會黨左翼“緊密派”的成員)奮起反抗政府,要求停止戰爭,締結和約和廢黜國王斐迪南。起義者搗毀了設在丘斯膝迪耳的參謀本部,占領了臘多米爾。9月27日,起義領導人保加利亞農民聯盟領袖達斯卡洛夫根據士兵的要求,在臘多米爾宣布廢黜國王斐迪南,成立以斯丹博利斯基為首的共和國政府。這個政府只存在了幾天。10月2日,同德軍勾結的國王軍隊占領了臘多米爾,起義被鎮壓。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11月3日,海軍基地基爾港的8萬水兵因拒絕執行作戰命令而發動武裝起義。水兵得到了工人的支持,在基爾建立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革命很快擴展到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工兵代表蘇維埃。11月9日,柏林數10萬工人響應斯巴達克派和柏林工人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的號召,舉行了總罷工??偭T工迅速發展為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艉嗨鱾愅醭煌品?。
1918年秋,奧匈帝國境內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波蘭人,西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奮起開展民族解放斗爭。10月至11月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許多城市里產生了工人代表蘇維埃。無產階級是這次革命的主力,但由于社會民主黨右翼的干擾,未能奪得政權。奧匈帝國崩潰后,相繼誕生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
在意大利,戰爭帶來的是經濟凋敝。數10萬復員軍人加入了失業大軍。人民大眾在戰爭中迅速提高了政治覺悟,迫切要求改變現狀。1917年8月,都靈工人舉行總罷工,要求改善糧食供給狀況??偭T工很快演變為武裝起義,工人同前來鎮壓的軍警發生沖突,死500人,傷2,000余人。1919年初,罷工浪潮席卷意大利全境。主要的罷工中心有米蘭、都靈、熱那亞和北方其他工業城市。工人要求提高工資,實行八小時工作日;同時也提出了政治要求——政府應立即停止對蘇俄的武裝干涉。
第一次大戰后,英國工人運動很活躍,軍隊中也不斷發生騷動。士兵要求復員,要求停止反蘇武裝干涉。1919年1月,鐵路工人、礦工和運輸工人在倫敦舉行全國會議,通過了“不準干涉蘇俄!”的行動綱領。9月,在曼徹斯特成立了“不準干涉蘇俄全國委員會”。1919年1月底,克萊德河工業區10萬工人罷工,要求縮短工作日至每周40小時。領導這次罷工的是蘇格蘭工人車間代表委員會。未來的英共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威廉·加拉赫是委員會成員之一。
在法國,1917年11月上臺的克利孟梭政府執行露骨的反動政策。大戰結束后,政府拖延軍隊的復員工作,想以軍事實力對外保持國際上的優勢地位,同時武裝干涉蘇俄;對內延長戰時制度的實施,剝奪人民的民主權利。這種政策在法國引起了強烈的不滿情緒。1918—1920年間,法國工人發動了政治性罷工和示威游行。國內許多階層投入反對武裝干涉蘇俄的運動。在著名作家昂利·巴比塞和羅曼·羅蘭的倡導下,法國知識界掀起了抗議政府武裝干涉蘇俄的浪潮。在軍隊里,士兵拒絕調往東線。1919年4月,停泊在黑海的兩艘法國裝甲艦上的水兵率先起義,拒絕對蘇俄作戰。法國政府被迫作出了讓步,于5月1日前將法國艦隊全部撤離黑海。
革命并沒有局限于歐洲。在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被壓迫民族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中國在1919年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在印度,為抗議英國殖民者頒布的鎮壓“騷亂”的羅拉特法案,1919年4月6日在國大黨領袖甘地的組織下舉行了總罷市。1919年3月1日,朝鮮漢城爆發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人民起義。此外,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也先后爆發了反帝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土耳其和阿富汗獲得了民族獨立。
在拉丁美洲各國,反抗外國資本的壓迫同摧毀存在于農業的封建和半封建的生產關系的斗爭交織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秘魯、智利、烏拉圭的勞動人民提出了一系列民主要求,諸如進行土地改革、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保護婦女和兒童的勞動,工會結社自由,改革大學教育,等等。
十月革命勝利后出現革命高漲的形勢表明,需要有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運動。然而,這時的社會民主黨卻不能擔當這個重任。自大戰爆發后,幾乎所有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內部都出現了分化。圍繞著對待戰爭和本國政府的態度問題,分成了左、中、右3個不同的派別。左派受到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的擁護,日益壯大。
大戰爆發后,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謝德曼等人公開支持政府,并運用黨內紀律,強迫議會黨團成員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指責以卡爾·李卜克內西為代表的左派。然而,左派并沒有屈服。1915年3月,左派秘密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會后出版了《國際》雜志,提出“不要國內和平,要進行國內戰爭!”和“重新建立國際”的口號,并于1916年1月組成斯巴達克派。1917年4月,以哈塞、考茨基為首的中派利用黨員和工人群眾對右翼領導人的不滿,脫離社會民主黨,另立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斯巴達克派加入其中。
十月革命勝利后,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分化愈加明顯。右派不惜參加巴登邦的馬克斯親王的政府,為挽救瀕于覆滅的帝國出力。只有斯巴達克派始終站在革命的前列。1918年10月7日,在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前夕,斯巴達克派舉行了全國代表會議,對國內政治局勢和階級關系作了分析,確定了德國無產階級當前的任務是實現民主革命。十一月革命爆發后,斯巴達克派又和11月初成立的柏林工人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一起,號召柏林工人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推翻霍亨索倫王朝,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威廉二世出逃后,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艾伯特組織新政府,獨立社會民主黨應邀派出3人參加。斯巴達克派堅持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等主張,未加入這個政府。11月11日,斯巴達克派改名為斯巴達克同盟,選出了由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等13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出版了機關報《紅旗報》,有自己的盟員證。12月14日,盧森堡在《紅旗報》上發表了《斯巴達克聯盟要求些什么?》,從而提出了斯巴達克派的綱領性宣言。12月30日,德國共產黨在柏林成立。德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工人運動的左翼與右傾機會主義和中派主義的徹底決裂。德國共產黨在成立大會上表示堅決反對恢復第二國際,主張建立“采取真正革命行動的國際”。德國共產黨的成立,加速了第三國際的建立。列寧十分重視這個第二國際中最大的黨的發展變化,他認為,當斯巴達克同盟改名為德國共產黨的時候,真正無產階級的、真正國際主義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的建立,就成為事實了。
與此同時,法國、意大利、英國、美國、西班牙、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比利時、瑞士、挪威、丹麥等國社會民主黨中的革命派都有了發展。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的成立要晚一些,但是,這些國家中的左派的發展也同樣為建立共產國際創造了條件。
在世界革命運動高漲的形勢下,至1918年底為止,在歐美一些國家建立了第一批共產黨。1917年5月,瑞典的左翼社會民主黨人組成了獨立的政黨,奠定了瑞典共產黨的基礎。1918年1月5—6日,阿根廷左翼社會黨人成立了國際社會黨,后改稱共產黨。1918年8月29日,芬蘭共產黨人在莫斯科召開代表大會,會上成立了芬蘭共產黨。1918年11月3日,奧地利左翼社會民主黨人的代表召開了代表會議,會上宣布成立奧地利共產黨。1918年11月17日,在希臘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上成立了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后改稱共產黨。荷蘭的左派社會主義集團“論壇派”于1918年11月19日宣布成立荷蘭共產黨。1918年11月24日,匈牙利共產黨誕生。1918年12月16日,波蘭、立陶宛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波蘭社會黨左派的代表,在代表大會上宣布成立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所有這些共產黨的成立都為建立共產國際奠定了基礎。
十月革命后出現的世界革命形勢和第一批共產黨的建立,使得破產了的第二國際的右派十分驚慌。為了同正在醞釀成立的新的國際爭奪工人群眾,他們匆忙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社會黨國際代表會議。社會民主黨右翼的頭面人物在會上推崇國際聯盟,攻擊十月革命和俄國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會議通過了恢復第二國際的決議,也通過了支持國際聯盟和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決議。并決定設立一個常設委員會。
籌備建立共產國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不久,列寧就提出了建立新的國際的主張。他在1914年11月1日發表的《社會主義國際的狀況和任務》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第三國際萬歲!”的口號,指出:“第三國際現在面臨的任務是,組織無產階級的力量向各國的資本主義政府舉行革命進攻,發動反對各國資產階級的國內戰爭,奪取政權,爭取社會主義的勝利!”①列寧不僅為建立第三國際進行宣傳,而且采取了許多實際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是同瑞士和意大利社會黨就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反戰派國際代表會議達成了協議。1915年9月5日至8日,在瑞士齊美爾瓦爾得舉行了戰時第一次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會議,參加者有來自俄國、德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意大利、荷蘭、瑞士、瑞典、挪威等11個國家的代表30余人。在以列寧為首的8名左派代表的堅持下,會議通過了宣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譴責社會沙文主義和“保衛祖國”的口號。齊美爾瓦爾得會議結束后,左派建立了自己的組織,選出了領導機構——國際社會黨委員會,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先驅》雜志,繼續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建立第三國際而斗爭。
1916年4月在昆塔爾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代表會議,這次會議由俄國、德國、波蘭、奧匈、英國、法國、意大利、塞爾維亞、葡萄牙和瑞士的代表共40余人參加,左派增至12人。由于左派的斗爭,會議通過決議,譴責了第二國際執行局的機會主義立場,并批判了和平主義。但是,布爾什維克黨提出的“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立場仍然未被采納。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不久,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采取了創建共產國際的具體措施。首先是派代表團出國,同各國的的社會主義政黨建立聯系。1917年12月14日有列寧出席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提出了召開國際社會主義代表大會的問題。
1918年1月24日在彼得格勒召開了一些左派黨和左派集團的代表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俄國布爾什維克代表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代表,瑞典、挪威、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美國、亞美尼亞的代表以及英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國際主義者。會議決定采取若干具體措施,為召開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作準備。會議通過決議,決定以下列條件為基礎召開國際左派代表會議:“1、各黨和各組織同意進行反對本國政府的革命斗爭,爭取立即媾和;2、支持俄國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边@表明會議贊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準備成立一個把機會主義分子清除出去的第三國際的方針。彼得格勒會議選出了國際局,以便籌備國際主義者代表會議。會議的決定曾分送各國左派的黨和組織。
在加強同各國的聯系方面,俄共(布)中央外國人團體聯合會和俄共(布)穆斯林組織中央常務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十月革命爆發時,俄國有來自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200萬以上的士兵和軍官戰俘,還有幾十萬到俄國尋找工作的外國勞動者。其中有德國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芬蘭人、比利時人、意大利人、伊朗人、中國人以及朝鮮人等。這些外國勞動者和戰俘同本地勞動者一起,投入了反對沙皇、地主和資本家的斗爭。在斗爭中,他們建立起了自己的組織,并同布爾什維克建立了聯系,其中有些人還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行列。許多人參加了紅軍的國際部隊,一些優秀分子成立了共產主義團體,成為俄共(布)外國人支部,后來又聯合成立了俄共(布)外國人團體聯合會,成立時的主席是庫恩·貝拉。列寧經常關心聯合會的活動,把它看作是共產國際的基礎之一,指出它在建立共產國際中的意義。
到1918年底,成立共產國際的思想已得到國際工人運動許多左翼代表的支持。這時列寧提出了立即召開國際共產黨人和左派社會民主黨人代表會議的建議。列寧于1918年12月27日給格·瓦·齊切林寫信,提出籌備這一代表會議的具體行動計劃。他認為,為了建立共產國際,應趕快籌備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在談到制定共產國際綱領的基本原則時,列寧建議,采取俄共(布)綱領和斯巴達克同盟的綱領性文件《斯巴達克同盟要求些什么?》中所闡述的原則精神。信中提出了邀請各組織參加國際代表會議的主要條件如下:“1、堅決主張同社會愛國主義者(即在1914—1918年帝國主義大戰時直接或間接地擁護資產階級政府的人)決裂;2、贊成現在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 3、原則上贊成‘蘇維埃政權’,反對用資產階級議會制限制我們的工作,反對服從資產階級議會制,贊成蘇維埃政權是更高級的和更接近于社會主義的政權類型?!雹?/p>
信中還提出應邀請以下3種類型的政黨和組織參加會議:第1種類型是已站在共產國際立場上和完全擁護正式建立共產國際的“斯巴達克同盟”、波蘭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芬蘭、奧地利、匈牙利、荷蘭、俄國、烏克蘭、愛斯蘭、拉脫維亞共產黨、瑞典左翼社會民主黨人。第2種類型是有爭取基礎的黨,如保加利亞“緊密派”、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蘇格蘭社會黨、挪威社會民主黨、丹麥社會民主黨人小組(瑪麗·尼爾森)和接近布爾什維主義的工團主義派、“同盟”(美國)或Ю·德布斯小組以及英國和意大利社會黨。被列寧列入第2類的幾乎所有組織中都還有中派分子。第3種類型的組織是社會沙文主義政黨內,或多或少接近布爾什維主義的派別,例如瑞士社會民主黨內的左派和青年派,法國的洛里歐小組。列寧還同意邀請中國、朝鮮和伊朗革命工人組織的代表以及“日本黨”,作為來賓參加代表會議。
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了有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左派社會黨和小組參加的代表會議。與會者一致同意列寧提出的在近期召開國際革命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大會的建議,并討論通過了《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邀請書》。
1919年1月24日,由8個黨即俄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拉脫維亞、芬蘭共產黨以及巴爾干革命社會民主主義聯盟和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代表簽署的邀請書,在《真理報》上發表。書中寫道:“世界革命形勢一日千里地發展,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各資本主義國家狼狽為奸,打著騙人的‘國際聯盟’的旗號,策劃反對革命,致使世界革命有被扼殺的危險;社會主義叛徒的政黨正串通一氣,企圖互相‘饒恕’,幫助本國政府和本國資產階階再次欺騙工人階級;另一方面,革命經驗已經相當豐富,整個革命進程業已國際化。面對這一切,我們必須倡議把討論召集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國際大會的問題提出來,作為當前任務?!睍h建議歐、美、亞三大洲的39個共產主義和左翼社會主義政黨、團體和組織,派遣自己的代表出席這次會議,參加建立共產國際。
列寧仔細考慮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的籌備工作并擬定了日程。根據他的意見,代表會議應聽取各國黨代表的報告,成立共產國際,討論綱領性問題(無產階級專政和蘇維埃政權,對資產階級民主的態度,剝奪剝奪者和社會化),研究策略問題(對資產階級政府和其他政黨的態度),以及解決組織問題。
這樣,由于俄共(布)中央在列寧的領導和直接參加下,同各國國際主義者一起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莫斯科召開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了。
共產國際成立大會
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一個大廳里,開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的工作。21個國家35個組織的52名代表①出席。其中包括蘇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芬蘭、瑞典共產黨的代表,挪威、瑞士、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英國、荷蘭、土耳其、伊朗、中國、朝鮮的左翼社會民主黨、左派社會主義者或工人組織的代表,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土耳克斯坦、俄羅斯東部民族的共產黨人,伏爾加河流域德意志人中的共產黨人,也都有自己的代表參加。
共產國際一大主席團
由于帝國主義的封鎖迫害和伯爾尼國際的阻撓破壞,外國共產黨人來到蘇俄參加共產國際代表會議時,歷盡艱難險阻,有的甚至橫遭逮捕。奧地利代表K·施泰因哈特(格魯貝爾)在代表會議上講述了他從維也納到莫斯科花了17天,以流浪的幫工身份才完成的全部旅程。
中國當時旅居蘇俄的華工聯合會負責人劉紹周(即劉澤榮)和張永奎,作為享有發言權的代表被邀出席了會議,這是東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無產階級第一次參加國際無產階級組織的活動。這一事實表明,第三國際與第二國際不同,它不只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的革命組織,而且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勞動群眾的革命組織。
會議的許多參加者都認為,必須在這次會議上立即成立新的國際。但德國共產黨的代表麥克斯·阿爾伯特(胡果·埃貝萊因)提出,由于他未接到德共中央的指示,建議只召開共產主義代表會議,以便先制定可作為聯合基礎的政治綱領。他還認為,召開代表大會的準備時間太短,因為并非所有組織都得到了成立共產國際的通知,而許多代表又不能來到莫斯科。
考慮到誕生中的國際這一最大政黨的代表的意見,列寧和其他與會者決定不堅持立即成立共產國際的主張,這次會議仍然作為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開始工作。代表會議的任務是制定行動綱領,選舉常務局和號召左派共產黨加入組織。開幕式由列寧主持。列寧在開幕詞中確定了代表會議的任務和主要工作方針。會議的中心任務是,強調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消除對資產階級民主的幻想,幫助各國建立共產黨。代表們批準了預備會議關于此次會議應作為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召開的建議。
遲到的奧地利、巴爾干和瑞典的代表的到達,使代表會議更具有代表性。為此,3月3日決議起草委員會根據代表們的意見,再一次提出討論立即成立共產國際的問題。3月4日,這一問題被提到代表會議的全體會議上討論。奧地利共產黨、瑞典左派社會民主黨、巴爾干社會民主黨聯盟以及匈牙利共產黨的代表提出了一項關于立即成立共產國際的提案。他們認為,為了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斗爭,為反對機會主義國際的復活,以及為顯示各國共產黨的團結,應當立即成立共產國際,并由正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來實現這一要求。埃貝萊因再次發言反對這個建議,他認為尚未形成建立共產國際的組織基礎。
代表會議的其他與會者大都不同意埃貝萊因的意見。季諾維也夫以俄共(布)代表團的名義建議立即成立共產國際。芬蘭共產黨代表И·拉希亞認為埃貝萊因反對立即成立共產國際的論據不足。他宣讀芬蘭代表團的聲明說,“芬蘭共產黨認為,成立共產國際的問題業已成熟,這種必要性是由總的國際形勢和國際革命無產階級運動的任務所規定的”①。最后,代表會議的參加者進行投票表決,在1票棄權(埃貝萊因)的情況下通過的決議說:“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決定成立新的國際,并采用共產國際的名稱……各黨、組織和小組在8個月內保有申請加入共產國際的權利?!雹诖韨円詿崃业恼坡暁g迎表決的結果。表決后埃貝萊因發表聲明說,盡管他主張推遲成立共產國際,但他回國后將盡力促使德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成立共產國際的決定。
代表會議自3月4日起,即作為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繼續進行。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了解散齊美爾瓦爾得聯盟的決定。聲明中指出:“齊美爾瓦爾得聯盟中的一切真正革命因素,正在由共產國際所接受和繼承?!雹蹠?,列寧就代表大會議程中的主要問題,即關于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作了報告。大會通過了這個報告的提綱。同時,還通過了《共產國際宣言》和《共產國際行動綱領》,號召工人階級為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而斗爭。最后,代表大會研究了組織問題,鑒于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剛剛建立,還沒有在所有國家建立共產黨,許多國家革命組織的代表未能參加成立大會,因此決定推遲制定和通過共產國際章程。與此同時,代表大會通過了一項關于組織問題的簡短決議,其中談到共產國際的領導機關是執行委員會,并決定該機關設在莫斯科。
3月6日第1次代表大會閉幕。大會結束后立即成立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由俄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巴爾干、瑞士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共產黨的代表參加,并將為第二次代表大會前加入共產國際的各黨代表保留了名額。執行委員會選出一個5人的執行局,其成員有列寧、季諾維也夫、托洛茨基、拉科夫斯基和普拉廷。季諾維也夫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宣布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從理論上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初步經驗,為各國年輕的共產黨指明了方向。大會譴責了伯爾尼國際,揭露了第二國際社會沙文主義者和中派領袖,要求各國黨同他們決裂。列寧高度評價共產國際成立的意義。他強調共產國際是各國無產階級共同奮斗的成果,是由于存在于“各處猛烈發展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國際環境而誕生的。它繼承了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優良傳統,但清除了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的、社會沙文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臟東西,并已開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①。
注釋
① 《列寧全集》第21卷,第23頁。
① 《列寧文稿》第7卷,第283—285頁。
① 關于參加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及其所屬國家、政黨的數字,各種書刊記載不盡相同。
①②③ 見《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記錄),1933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25頁、第218頁、第132頁。
① 《列寧選集》第3卷,第8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