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14日蘇共二十大召開
戰后蘇共召開的第一次重要代表大會。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蘇聯共產黨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在會上作了總結報告,布爾加寧作了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工作報告。大會通過了修改蘇聯共產黨章程的決議,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
赫魯曉夫在總結報告中認為國際局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提出有可能通過議會道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通過和平競賽戰勝資本主義以及在帝國主義存在的情況下可以避免戰爭等論點。這些觀點構成了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外政策的基本框架。
這次代表大會還提出了反對個人迷信,保證集體領導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在大會即將結束時,赫魯曉夫又對大會的代表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報告列舉了斯大林的種種罪行,對斯大林進行了全面批判。指出蘇聯三十一五十年代的大鎮壓和政治迫害,衛國戰爭的最初失利以及對少數民族的不平等的政策,都是由于斯大林培養對自己的個人迷信、專橫暴戾和病態的心理所致。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防止個人崇拜的再次出現。
蘇共二十大對于破除個人迷信、解放思想,重新認識斯大林的錯誤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在對外政策方面強調和平共處的原則,緩解了緊張的東西方對峙狀態。但抹煞、否定斯大林的歷史功績和地位,使蘇聯國內出現了思想混亂,所提出的“三和”路線也否定了國際上存在的尖銳階級斗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從此開始產生嚴重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