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惠王為了掠奪別國的財富,在跟別國軍隊交戰時,經常把自己的百姓驅上戰場,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惠王也因為此事十分煩惱。
一天,孟子來到他的國家,惠王素聞孟子的大名,喜出望外,想趁著這個機會向他請教一下。
于是他問孟子:“對于國家,寡人總算盡心了吧!河內荒年的時候,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也是這樣。我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像我這樣盡心地愛護百姓??墒?,鄰國的百姓并未減少,我的百姓也未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知道其實惠王和其他國家的君主一樣都好戰而不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于是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來作比喻吧,打仗的雙方,在戰鼓一響,兵器一接觸以后,一方敗了,就丟掉兵器逃命。假如有的逃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逃了五十步不跑了。這時候,這個逃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人,說他膽小怕死,你看對不對呢?”
惠王說,“當然不對,那人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但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這個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鄰國多呢?”
錯誤有輕重大小之分,卻終究都是偏離正道的體現,所以想要收獲顯著的成效,光有量的增長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