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是帝號;有熊,是國名。黃帝以國為氏,故稱黃帝有熊氏。
【原文】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生而神靈,長而聰明。是時神農氏為天子,諸侯相侵伐,神農氏不能征。炎帝侵凌諸侯,蚩尤最為強暴。軒轅修德治兵,與炎帝戰而勝之,又禽殺蚩尤于涿鹿。于是諸侯咸歸軒轅,遂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是為黃帝。
張居正講評: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氏君主之子。他生下來就神圣靈異,不可窺測;隨著年紀的增大,他越發的聰明過人,上天垂青于他,老百姓信服于他。此時天下由炎帝神農氏的后代統治,但他們的統治已經衰弱了,號令出不了都城,各國諸侯各行其是,彼此侵凌攻伐不休,人民廣受離亂之苦。在這種情況下,炎帝的后人們不但不去征伐那些殘暴的諸侯,反而去侵凌那些弱小的諸侯。在當時的諸侯中,有一個名叫蚩尤的,尤其暴虐。軒轅見天下離亂,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心有不忍,因此便內修德政,外振兵威,征伐炎帝于坂泉,大勝,又在涿鹿地方打敗了蚩尤,活捉了他。于是四方諸侯懷德畏威,都來歸附軒轅。于是大家便公推軒轅為天子,軒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帝”。
【原文】元年,黃帝既為天子,于是始立制度,天下不順者,從而征之。其土地東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薰鬻,邑于涿鹿之阿。遷徙無常,以師兵為營衛,以云紀官,有土德之瑞。舉風后、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
張居正講評:黃帝即位為天子后,便立刻創制法度,使天下臣民順從。諸侯若有不順從法度的,便派兵征討。黃帝時的疆域,東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山,南至于江,北邊則驅逐了少數民族薰鬻,使他們遠離北方的疆界。做完這些以后,黃帝便建都于涿鹿。雖然涿鹿是黃帝的都城,但黃帝卻并不常待在涿鹿,他遷移不定,一會兒在這里住,一會兒在那里住。如果駐蹕的地方沒有城郭,就以士兵駐扎四周,如營壘一般護衛著。因為黃帝即天子位時有五色云彩的祥瑞出現,于是便以云為官職的名字。如春官為青云氏、夏官為縉云氏、秋官為白云氏、冬官為黑云氏、中官為黃云氏。又有因土德而出現的祥瑞。黃帝任用風后、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鴻等六個賢人為大臣,天下遂臻于大治,四海升平。在上的日月星辰各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沒有異常的變化;在下沒有山崩地裂、水旱等災害。神明為其仁政所感動,紛紛現出“河圖獻瑞”之類的祥瑞。
【原文】帝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于是始作甲子。命容成造歷,命隸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命車區占星氣,容成兼而總之。為文章以表貴賤,作舟車以濟不通,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八家為井,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設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舉封禪之禮,作咸池之樂,遠夷之國,莫不入貢。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正妃二子,一曰玄囂,二曰昌意,皆為諸侯。黃帝崩,人以為仙去。子玄囂立,是為少昊金天氏。
張居正講評:黃帝既然得到了河圖,于是仰觀日月星辰,心有所感,便設立天象臺觀測天象,又設立五個官職管理對天象的觀測,分別是占日、占月、占風等,從此星象之學產生了。伏羲時制作的歷法“甲歷”,計算年月日都以甲寅為第一。到黃帝時,黃帝又讓大撓對“甲歷”進行改革,于是他深探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原理,又觀察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創制了“甲子”?!凹鬃印币彩且蕴旄傻刂嗯浜蟻砑o年月日的歷法,只是它是以甲子為第一、為開始的;同時又與五行學說相配合,如甲子、乙丑屬金,丙寅、丁卯屬火。黃帝又讓容成制作歷法,以分別四季。又讓隸首創制算數,即今天的九章算法。又讓伶倫制作了六律六呂,成為五音的規范。又讓車區占星、望氣,以預言災害、吉祥。又讓容成統管以上這些事。為了區別貴賤,黃帝又讓人制作各種顏色的紋章,或綴在衣服上,或綴在旗幟上,或綴在車上,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紋章。又創制木舟以在河流里航行,創制車駕以在陸地上行駛,使交通變得便利。既而分全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一州之內方圓百里的諸侯國超過萬個,為了便于管理,于是黃帝制定了嚴密的組織制度:八家為一井,一井也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則為一州。州有左右大監各一人,負責州內的行政,監督州內的諸侯國,就像后來的總督巡撫一樣。又到名山大川舉行封禪以祭祀天地,制作并演奏名為咸池的樂章以使神人相安。一時天下大治,四方的夷狄之國都來朝貢。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以公孫為姓氏的有十四人,正妃所生的有二人,嫡長子名叫玄囂,次子名叫昌意,黃帝在世時他們都被封為諸侯。當皇帝死后,玄囂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為君,這就是少昊金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