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國 國富民強
管仲又名夷吾,后世稱為管子。他雖是周朝王族的后裔,但年輕時貧窮,只好以經商為業,與自己的朋友鮑叔一起販賤賣貴。因為他窮,所以在與鮑叔分配利潤的時候,他總是得的多一些。鮑叔也不與他計較。
那時,人們把經商視為“末業”,商人是很受歧視的。管仲和鮑叔也不甘心一輩子經商。當時,齊國正處在政治危機之中。齊襄公與自己的妹妹、魯桓公的夫人私通,并謀害了魯桓公。因此,與魯國的矛盾很尖銳。并且,襄公又與自己的堂兄公孫無知爭奪王位,兩人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襄公的兩個異母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紛紛逃往外國。管仲和鮑叔覺得這是個機會,便想投奔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鮑叔覺得,從當時的實力和排行位次上看,公子糾是次子,如果長兄襄公死了,公子糾即位的可能性則更大一些,因此建議他們去投奔公子糾。管仲說,小白雖然是三子,為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他建議腳踩兩只船。經過商議,鮑叔投奔了公子小白,同小白一起逃到莒國。管仲投奔了公子糾,同公子糾一起逃到了魯國。
不久,襄王被殺,自立為王的公孫無知也死于內亂。
魯和莒都得到了公孫無知被殺的消息,都派兵護送他們回國爭奪王位。魯國還派管仲帶兵堵截小白。管仲迎到小白后,一箭射去,正擊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應聲倒下裝死。管仲以為小白已經被射死,便派人送信給公子糾,公子糾覺得沒了競爭對手,也就放慢了速度。小白搶先一步到達首都臨淄,被支持他的人擁立為齊王,就是后世所說的齊桓公。不久,齊國又打敗了魯國,逼使魯國殺了公子糾。
齊桓公當然也想殺管仲,特別是還有那一箭之仇。但鮑叔對他說,如果想稱霸諸侯,沒有管仲是不行的?;腹筚t若渴,不計前嫌。聲稱要親自處死管仲,要求魯國把管仲送到齊國。
當管仲被押回齊國的時候,齊桓公親自迎到郊外,給他解下刑具,非常謙恭地向他請教說:“我國先君襄公耽于享樂不問國政,搞得國家無法發展。這樣下去,我們國家就會危險,不知先生有什么良策?”
管仲說,周昭王穆王的時候,曾經遵從文王武王的辦法,把老人們請到一起,讓他們選拔出類拔萃的人才;還把律令寫到高高的門闕上,讓百姓都能知道。他們注意發展農業這樣的根本,也注意發展工商這樣的末業。用獎勵來鼓勵百姓的積極性,用刑罰來糾正他們的過錯。還使長幼有序,綱紀分明。
桓公又急著問他: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士、工、商、農這四種人,不能混雜。士是作官的人,就要讓他們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工都是官奴,他們都得到官府來干活;商人就得在市場上交易;農民就要在田野中勞作。這樣才能保證他們不見異思遷。
為工的人在一起,他們就能從早到晚鉆研技術,教導子弟,使他們的孩子也永遠務工。讓經商的人經常在一起,他們就可以觀察四時的變化,了解市場行情,調動人力車馬,調濟四方的物產,用他們的所有換取他們的所無,買賤賣貴,并且從早到晚讓他們的子弟學習贏利的方法,使他們的后代永遠經商。讓務農的人集中在一起,他們就可以注意節令的變化,注意維護和合理地使用他們的各種農具,不誤農時地播種耕耘,精耕細作。他們從早到晚勞作在田野,不怕臟累辛苦,盡心盡力。他們的孩子也會在口教目染之中學會農耕,世世務農,不會萌生惡習。
為了使自己的這一主張得以實現,管子還向桓公提出了建立城鄉居民組織和軍事組織的建議。
桓公愉快地接受了管子的建議。并任他為齊國的國相,從而使管仲的主張得以實現。
管仲利用齊國在海邊的自然條件,充分發展漁業和鹽業,又大力發展商業流通,注意對鑄造貨幣的規劃和管理。這樣,齊國的經濟飛快地發展起來。他還注意聽取民間的意見,廣大百姓愿意的事,就積極的辦下去;廣大百姓不愿意的事,就改掉。從而使得百姓樂于聽從國家的命令。
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帶來了軍事實力的增強,齊國終于在桓公的時代發展成天下最富足的國家,齊桓公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霸主。
管仲自己的家也成了同公室一樣富有的家族。
(《史記·齊太公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