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謀略 正文

不結盟運動興起和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掃碼手機瀏覽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60年代初形成的不結盟運動,堅持獨立自主、非集團的原則;堅持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宗旨;堅持反帝、反殖的方向;增強了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在當代歷史上,不結盟運動是爭取世界和平和穩定,為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而斗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結盟運動的產生

不結盟運動所以能在本世紀60年代初興起是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民族解放運動和各國人民反帝、反殖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中國革命的勝利和1955年萬隆會議的召開,把亞、非民族解放運動推向了新的高潮。自戰爭結束至60年代初期,有40多個國家先后擺脫殖民枷鎖贏得獨立。僅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17個國家宣告獨立,形成了著名的“非洲獨立年”。這些新獨立國家大都選擇了獨立、自主、不結盟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老殖民主義者力圖保住自己的殖民利益;而美國則乘機填補“真空”,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新老殖民主義的矛盾尖銳化、表面化。與此同時,正在興起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也在同美國爭奪亞、非、拉廣大的中間地帶。大國之間這種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形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在這種形勢下,一些有聲望和有影響力的獨立國家的領袖,如鐵托、尼赫魯、納賽爾、蘇加諾、恩克魯瑪等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或近似的國際意識,主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第三世界各國政治和經濟的聯合,為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反對大國干涉、保衛世界和平而斗爭。

不結盟運動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起來的,而不結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結盟運動的醞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生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亞、非一系列國家取得了獨立,為亞、非國家的團結和力量的凝聚創造了新的國際環境。美帝國主義的世界霸權的衰落,則為亞、非國家擺脫美、蘇冷戰和兩大陣營對峙局面,開展集團外交奠定了基礎。在此形勢下,鐵托、納賽爾、尼赫魯于1956年7月18至19日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島舉行政治會晤。7月20日, 3國領導人發表一項《聯合聲明》?!堵暶鳌贩磳Π选笆澜绶殖蓮娪辛Φ膰壹瘓F”,提出“應該建立世界規模的集體安全”,“應該繼續并且鼓勵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國領袖之間的接觸和意見交換”。其后,經過幾年的醞釀和討論,在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鐵托、納賽爾、尼赫魯、恩克魯瑪和蘇加諾在紐約會晤,協商召開不結盟會議事宜。這5個國家的領導人被稱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

1961年2月至6月,鐵托訪問非洲9個國家,提出關于舉行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建議。在鐵托和納賽爾的積極努力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后來它們被稱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1961年6月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由20個國家的代表參加的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這次會議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5項標準:

1.被邀請國必須執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政策,或者表現出與這一政策相一致的傾向;

2.被邀請國必須一貫支援民族獨立運動;

3.它們不得是參與兩大陣營糾紛的集體軍事條約(軍事同盟)的成員;

4.它們不得是有大國參加的、卷入兩大陣營糾紛的區域性防御條約或雙邊條約的成員;

5.被邀請國不得贊成在其領土上為兩大陣營之一的利益建立軍事基地。

關于參加不結盟運動的5項規定,使萬隆精神從深廣方面得到發揚?;I備會議決定于1961年9月正式召開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同年9月1日至6日,首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會議,3個國家作為觀察員列席會議。會議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宣言指出:“只有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各種表現形式都被消除……之后,持久和平才能實現”;不結盟國家“決意協同作出努力來制止各種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它宣布與會各國全力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斯、古巴以及其他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各國人民。宣言要求各大國簽訂全面徹底的裁軍條約,以緩和國際緊張形勢;認為“現有的軍事集團……不時引起國際關系惡化”,“不結盟國家應該參與有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問題的解決。宣言要求消除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經濟不平衡狀態,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穩定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并建議立即建立聯合國基本發展基。宣言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會議決定把這個宣言送交聯合國。

首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舉行,標志著獨立于美蘇之外的第三種國際政治力量即不結盟運動的形成。這一運動的形成和發展與整個國際斗爭格局的演變同步進行,推動了國際政治力量由美蘇兩極向多極化方向轉化。不結盟運動所確立的不結盟、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反帝、反殖的立場,以后受到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承認和支持,從而促進了第三世界的興起和壯大。

不結盟運動的發展

不結盟運動形成以后,自1961年至1983年先后召開了7次首腦會議。它們在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促進亞非拉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在反對霸權主義、國際強權政治和集團政治,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平等地位;在反對超級大國侵略和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和各國安全;在改革舊的國際經濟關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4年10月5日至10日,第2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有47個成員國的代表團、10個國家和兩個組織的觀察員參加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不結盟運動的下列策略原則:

1.爭取解放仍然處于附屬地位的國家,消滅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2.尊重各國人民的自決權,譴責使用武力阻撓這一權利的行使;

3.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

4.和平共處;

5.尊重各國主權及領土完整;

6.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不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解決爭端;

7.全面徹底裁軍:和平使用原子能,禁止一切核武器試驗,建立無核區,防止擴散核武器和取消一切核武器;

8.反對軍事條約,反對在外國駐軍和建立軍事基地;

9.執行聯合國決議,使聯合國有效地發揮職能;

10.推動經濟發展和加強合作;

11.進行文化、科學、教育合作。

這11條策略原則,在一定意義上是整個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它們在以后歷屆會議中多次被重申,并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作出了相應的決議。這次會議還遵循上述策略原則,通過了《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與會的不結盟國家就反帝、反殖和保衛世界和平問題表示了共同的立場。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爸趁竦厝嗣窨梢哉數厥褂梦淞沓浞诌\用他們的自決權和獨立權”;“與會國保證……齊心協力給正在進行反對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各國人民提供一切道義上、政治上或物質上的一切必要的援助和支持”。綱領要求取消外國軍事基地,消除核威脅,停止軍備競賽。

1970年9月8日至10日,第3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參加會議的有54個成員國; 8個國家和8個組織作為觀察員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包括《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盧薩卡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進步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

在前兩次首腦會議上,與會者的主要矛頭是針對老牌的帝國主義,要求“最后結束殖民主義”,隨后又轉向美國的新殖民主義。進入70年代以來,由于美蘇兩國在第3世界的爭奪日趨激烈,構成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要威脅,從這次會議起,與會的不結盟國家把斗爭的主要矛頭針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特別是指向美國的霸權主義。兩個超級大國受到指名或不指名的譴責?!侗R薩卡宣言》第一次提出把世界分為“窮國”和“富國”;指出:

“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對別國內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使用武力和進行顛覆的威脅,這些做法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并成為經常的威脅”。宣言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張:“一切主權國家都有權完全自由地決定自己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道路”。以盧薩卡會議為標志,不結盟運動開始向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斗爭提出了公開的挑戰。

70年代大批新獨立國家面臨實現經濟獨立以鞏固政治獨立的嚴重任務。不結盟運動在政治領域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的同時,還必須在經濟領域展開斗爭。盧薩卡會議成了這方面的轉折點。會議通過的宣言指出,許多新獨立的國家“仍然處在帝國主義統治和新殖民主義的剝削下”,表示“爭取實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獨立”,已經是不結盟運動的刻不容緩的基本目標。

按照盧薩卡會議通過的不結盟運動的組織形式走向制度化,每隔3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的決定,1973年9月5日至9日,第4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參加會議的有75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16個組織作為觀察員、3個國家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4次不結盟國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于民族解放斗爭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成立部長級協調局。會議文件宣布:“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不管它們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并強調“窮國”和“小國”要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和霸權主義”。

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會前給本屆會議主席布邁丁寫信施加壓力,指責不結盟國家把世界分為“大國”和“小國”、“窮國”和“富國”的主張,不許把美蘇兩國相提并論。阿爾及利亞公布了這封信,引起與會國家的強烈不滿。會議不顧蘇聯的壓力,在會議文件中堅持“反對霸權”的正義立場,把矛頭直接指向兩個超級大國。

1976年8月16日至20日,第5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參加的有86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12個組織作為觀察員、7個國家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羅馬尼亞在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下,以來賓身份參加會議。本次會議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強調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相互關系;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綱領》等文件?!墩涡浴沸妫骸安唤Y盟運動是抗擊各種形式和表現的帝國主義和其他各種形式的外國統治的一支要重力量”;指出:“政治和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脫離政治來孤立地處理經濟事務,是錯誤的”?!督洕浴窂娬{:“爭取政治獨立……不能同爭取經濟解放的斗爭分離開來”;號召“不結盟國家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為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以結束富國和強國對付弱國和窮國的剝削而努力奮斗”。

第6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是第一次在拉丁美洲國家召開的不結盟運動的會議。它于197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參加會議的有95個成員國,12個國家的觀察員和8個國家的代表以來賓身份出席了會議。由于會議的某些參加國特別是東道主古巴受到蘇聯的影響,使不結盟運動內部產生了意見分歧。這次會議在3個根本問題上經歷了尖銳的爭論:一,不結盟運動應該堅持還是放棄其不結盟的概念和反帝、反殖、反霸的宗旨;二,不結盟國家是否應該努力促使它們各國之間團結合作;三,不結盟運動內部應該堅持民主協商的原則還是采取把少數國家的意志強加給多數國家。在大多數國家的努力下,會議堅持了不結盟運動的非集團原則,維護了運動的團結,否定了個別國家鼓吹蘇聯是不結盟運動的“天然盟友”的主張,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這次會議通過《政治宣言》等一系列決議,重申運動的以下原則:尊重所有國家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社會自由發展;不結盟國家獨立于大國或集團的爭奪和影響之外,反對參加軍事條約和聯盟;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外國占領和霸權作斗爭;各國實現積極的和平共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國際合作;在殖民和外來統治下的各國人民有權實行自決和獨立;支持民族解放運動。

但是,不結盟運動的首批成員國之一的民主柬埔寨,受到越南的侵略,它的合法性遭到古巴等國的否定,被剝奪了參加會議的權利。由于會議曾一度出現偏袒蘇聯對外政策的氣氛,緬甸代表中途退席,并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

第7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于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出席的有101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8個組織作為觀察員、10個國家和16個組織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使這次會議成為不結盟運動力量的一次空前大檢閱。會議通過了《新德里文件》、《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等一系列文件。這次會議堅持了不結盟運動的基本綱領和宗旨,較大程度上撥正了自上屆首腦會議以來出現的偏袒蘇聯的方向,重申支持不干涉主權國家內部事務以及不允許對主權國家使用武力的原則,呼吁“外國軍隊”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并要求“全面重建國際秩序”,以扭轉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爭奪勢力范圍、統治地位和軍備競賽”的趨勢?!督洕浴窂娬{不結盟國家要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繼續努力,并提出了加速“南南合作”的措施。

不結盟運動的特點

從1961年形成的不結盟運動,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具有以下3個特點。

一、政治上從和平中立到反帝、反殖、進而發展到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的思想基礎比較復雜,有民族主義、和平主義和在大國間搞平衡的實用主義,而發起國的共同思想則是在兩大陣營和軍事集團之間保持和平中立。然而,隨著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大批新獨立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生力軍,它們舉起反帝、反殖的旗幟,使運動在實踐中突破了原先和平中立的框框。在第1、第2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矛頭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義,要求“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和最后廢除殖民主義”。由于美國在戰后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終于把自己置于同第三世界國家尖銳對立的地位,不結盟運動的矛頭指向了美國。在以后各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美國均成為眾矢之的,特別在非洲、中東、印支、裁軍、種族歧視等問題上,它一直受到不結盟國家的譴責。70年代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第三世界的爭奪日益激烈。一些受到蘇聯霸權主義威脅的國家開始提出不結盟運動不能只反對美國。1970年第3次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把世界劃為“窮國”和“富國”,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譴責“超級大國的恐怖均勢”,實際上已將美、蘇相提并論。1973年第4次首腦會議進一步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首次提出了反霸原則。

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在以后歷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都受到嚴厲譴責。1976年第5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強調,帝國主義“會以新殖民主義形式和霸權關系的方式繼續存在”。許多國家在會上不指名地譴責蘇聯。在討論建立“印度洋和平區”問題時,美蘇兩國同樣處于被指責的地位。會議《政治宣言》中專門就印度洋和平區寫了一章,譴責“大國”在印度洋的“爭奪”。70年代中期,蘇聯支持越南侵占柬埔寨,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1981年2月在新德里舉行的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在多數國家的要求下,通過一份要求從阿富汗和柬埔寨撤出外國軍隊的文件。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還多次通過決議,要求美蘇兩國率先裁減軍備。

由于不結盟運動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兩個超級大國把不結盟運動看成是它們推行擴張政策的障礙,力圖破壞和分裂不結盟運動。早在不結盟思想剛剛興起時,杜勒斯攻擊中立、不結盟政策是“不道德的和近視的”。美國和其他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不結盟運動進行威脅利誘,指望它采取“親西方的方針”。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鼓吹自己是不結盟運動的“天然盟友”,力圖把它納入自己的軌道。但隨著不結盟運動的國際影響日益增強,蘇聯也加入攻擊不結盟運動的行列。蘇聯報刊發表文章,指責不結盟運動“成份不純”,是“五花八門”的大雜燴;“抵制兩個超級大國”并與之“保持等距離”是“錯誤”的。蘇聯把不結盟國家和政府分成“進步的”和“反動的”,“持進步方向的政權”和“保守勢力”,蓄意制造混亂,分裂不結盟運動。當對不結盟運動攻擊不靈時,蘇聯在70年代后期又把自己打扮成不結盟運動的“朋友和戰友”,提出不結盟國家同它結盟。不結盟運動創始人之一鐵托在第6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針鋒相對地回答說:“我們從來不同意充當任何人的橡皮圖章或后備軍”。在大多數與會國的堅決斗爭下,這次會議挫敗了蘇聯的企圖,通過了堅持不結盟、非集團原則的《政治宣言》。在第7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一向同蘇聯保持較密切關系的甘地夫人也強調,“不結盟運動不存在什么天然敵人或天然盟友的問題”。

二、愈益重視和強調經濟領域的斗爭。

不結盟運動從它興起之日起,就把國際經濟領域的斗爭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民族解放斗爭的深入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不結盟國家愈來愈認識到發展民族經濟、爭取國家經濟獨立的重要性。1970年第3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中經濟部分的章節超過了政治部分,明確指出:“發展中的國家被剝奪了享有平等……的權利”,因此,“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爭取經濟獨立”,仍然是不結盟運動的基本目標之一。此后的各次首腦會議,經濟問題被列為重要議程,為此專門發表宣言,提出了自己的斗爭目標和策略。

不結盟運動把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目標。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獨立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還在不同程度上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它們通過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生產體系、貿易體系和貨幣金融體系,剝削和掠奪第三世界國家。它們還轉嫁經濟危機。許多不結盟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狀況嚴重惡化。它們認識到,要實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的經濟獨立”,必須徹底改變舊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

早在1964年第2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就提出了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經濟秩序”的主張。1973年第4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充分肯定了“七十七國集團”①提出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口號,把它作為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戰斗綱領,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全球發展戰略”。這次會議通過的《經濟宣言》號召第三世界國家從掌握自然資源主權和確定原料價格著手,發展民族經濟,爭取經濟解放。在第4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主席布邁丁的倡議下,1974年第6屆特別聯大不顧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阻撓,通過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在第5、第6兩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中,又提出了“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具體構想,并強調“不管受到什么威脅和壓制性的經濟制裁,決心共同努力……達到這些目標”。

不結盟運動國家在考慮經濟發展時,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強調了發展中國家的集體自力更生,推進“南南合作”。1973年召開的第4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上,提出了集體自力更生思想,把加強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在全球談判中彼此協調立場,作為不結盟運動在經濟領域中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1979年第6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指出,發展中國家在互利基礎上自力更生,加強合作,不僅“可以加速它們的發展”,并將加強它們為實現國際經濟新秩序同發達國家進行談判的實力。這次會議還通過了《加強發展中國家集體自力更生的哈瓦那政策性指導原則》。在以上思想的指導下,1982年2月首次“南南會議”在新德里召開,與會國大多數是不結盟國家。

三、不結盟運動隊伍不斷擴大,并在組織上走向制度化。

不結盟運動在開始時是一個比較松散的國際性組織,它既無常設主持人,也沒有常設機構。會議不定期舉行,第1次和第2次首腦會議相隔3年,第3次首腦會議拖了6年才開。這6年中,由于一些國家發生政權更迭和帝國主義的挑撥離間,不結盟運動缺乏生氣,幾乎停止了活動。最后在南斯拉夫等國的努力下,1970年才開成第3次首腦會議。此后,不結盟運動逐漸走向制度化,制定了一系列規定,開始具備一個正式組織的特點。它規定每隔3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由會議東道國領導人任首腦會議主席,任期3年。每屆首腦會議主席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言人,可以代表不結盟運動向聯合國提出不結盟國家的決議;還分別建立了部長級協調局①和駐聯合國代表協商局②,加強了不結盟國家的經常性合作。

在60年代,參加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是亞、非國家,歐洲只有南斯拉夫,拉美只有古巴。到1970年第3次不結盟首腦會議時,成員國中的拉美國家還寥寥無幾。1979年第6次首腦會議時,非洲國家(除南非外)全部加入了不結盟行列,拉美國家增至11個。近年來,拉美許多國家獨立自主的傾向有所發展。一股不結盟的熱潮正在拉美興起,許多拉美國家紛紛要求參加不結盟運動。到1983年,已有119個國家(其中包括18個以觀察員名義的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他們代表占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20多億人民,占當年聯合國158個成員國的3/4。不結盟運動作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已成為當代國際社會中強大而充滿生氣的政治力量,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注釋

① 1964年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為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斗爭,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從此形成“七十七國集團”。

① 它又稱“不結盟國家協調局”,1973年成立,為不結盟國家部長級機構,最初由17國組成,1979年擴大到36國,協調局主席由同屆首腦會議東道國擔任,協調局主要負責兩次首腦會議之間的組織工作;協調不結盟各國政府的活動和立場;監察和促進各成員國執行經濟合作行動綱領所托付的責任等。

② 它是不結盟國家在聯合國的組織,由不結盟國家協調局的成員國駐聯合國的代表組成,其任務是在聯大和安理會召開期間協調不結盟國家的立場。

更多信息:

本文由謀略學網原創收集發布,轉載請注明鏈接。

轉載請注明地址://www.tradeshowscentral.com/zhengzhi/2020078319.html

大家在看

野花社区免费视频全网_欧美肥妇肥老寡妇_欧美 日韩 亚洲综合 国产_草草永久地址发布页①免费